返回 第461章 永乐十七年  靖难攻略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http://m.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461章 永乐十七年 (第2/3页)

的许多行业发明他们却没有发明出来,只能不断摸索。

    另外,大明现在需要的不是让蒸汽机进入各行各业,而是要解决人口贫困问题。

    西北由于降水线向东南推移,曾经汉唐时期水草丰茂的关中、河套、河西等地都变得贫瘠起来。

    这些地方可以发展工业,但它们生产的商品必须要有渠道卖出去,而这条渠道就是西北铁路。

    修建一条西北铁路,朱高煦仔细观察过,起码能解决沿边两百多万人的务工问题。

    通过大基建来将海外金银铸造为货币发放给百姓,这是最不可能引起通货膨胀,还能让西北百姓富裕的手段。

    想到这里,朱高煦对身旁的主事询问道:“每年能增加多少产量?”

    “大约四成”主事不假思索的回答,这让朱高煦颔首道:

    “倒也不错,按照这么算,等两京铁路通车的时候,差不多能有近二百辆蒸汽机车可以通行。”

    “按照当下的运力,二百辆车差不多能运两万四千吨货物,如果是粮食,大概就是十五六万石。”

    “从南京到北京,只需要跑两个月,这二百辆车就能运回三百多万石粮食,同时南下时也能将两万四千吨煤炭运往南方。”

    “运抵之后,除去消耗,即便每百斤煤价四十文,一趟也能为朝廷赚七八千贯,一年下来就是八十多万贯。”

    朱高煦说着两京铁路通车的好处,而煤炭只是货物之中利润最便宜的货物,如果将其它利润高的货物运往南方,那价格将会更高。

    按照这样的盈利速度,刨除维护成本,大概十五年左右就能回本。

    “赚钱这方面我是信你的,不过两京铁路还有四年多才能通车,朝廷的钱可不一定够花四年。”

    朱棣分享了自己的看法,朱高煦询问颔首:

    “这点父亲可以放心,只要今年银行不出问题,那钱粮的事情就好解决多了。”

    “不仅如此,银行如果可以搞好,日后朝廷赈灾也会方便许多。”

    说到这里,朱高煦想到了报纸:“现在《大明报》每个季度都能售出二百余万份,可见百姓对于朝廷的政策还是十分关心的。”

    “除了《大明报》,其它报纸的销售也十分不错,各类报纸全年销售累计二千四百余万份,算上广告费,东宫这边去年光报刊的收入就净赚十九万贯。”

    “报纸的舆论力量,想必您也看到了,至于十九万贯的利润,儿臣届时让人送往内帑,伱好好花费便是。”

    朱高煦提起报纸的盈利,朱棣闻言脸上浮出笑容:

    “嗯,这钱不算多,但你既然给了,那我不花倒也不是了。”

    “反正等我死了,这大明宫估计也是你在住,就当你自己提前出钱修建大明宫了。”

    朱棣捋捋大胡子,朱高煦汗颜:“您如日中天,还是少说这种不吉利的话。”

    “人终归要死,你爷爷那么厉害,不还是死了。”

    朱棣没那么多忌讳,交代几句后,便询问说道:

    “这五百多台机器如果都投入矿区,煤价的波动会不会比现在更大?”

    “会越来越低。”朱高煦点点头,同时说道:

    “不过和夏原吉说的一样,即便再低,可百姓手里没钱,他们依旧买不起。”

    “山西与西北的钱荒您应该了解,因此修建西北铁路势在必行。”

    “修建铁路可以发给百姓上千万贯,而铁路修通后,百姓贩卖粮食、蔬菜也会方便许多,商人收购粮食蔬菜同理。”

    “交通一旦便利,百姓想贫穷都很困难。”

    朱高煦还在讨论西北铁路的事情,朱棣闻言点头:

    “这事情你决定就做,不过还是得率先保障两京铁路。”

    迁都这么久,朱棣也看出了北京的一些问题。

    首先就是粮食问题,其次则是交通和政治问题。

    迁都北京后,的确利于朝廷控制漠南和东北了,更使得北方终于有了一座人口大都市。

    但迁都之后,北京的粮价肉眼可见的增长,迁都前北京粮价约每石四百文,如今却已经涨到四百五十文了。

    不仅是北京,就连整个北直隶的粮价都增长了许多,而且北京也与边军争抢起了南粮北运的漕粮。

    其次,北京的交通虽然可以,但通往西南的距离太过遥远,控制西南很不方便。

    政治上,就连新政派都在迁都之后产生出了南迁的声音,可见对于迁都北京,许多官员依旧不看好。

    除去这些问题,从经济和军事来看,迁都北京确实有利于朝廷控制北方,并且对于控制海洋也没有太大的阻碍。

    一旦两京铁路通车,粮食和交通问题也会得到解决,所以对于两京铁路,朱棣甚至比朱高煦还要上心。

    “父亲放心,我会准备好的。”

    朱高煦作揖应下,朱棣瞧着他作揖,心里也有些说不清的滋味。

    接下来的时间,他与朱高煦走遍了整个工业区,听他阐述未来工业区的工厂,以及这些工厂的工业产量。

    直到午后,他们才翻身上马,向着宫城踏上归途。

    路上,他们能看到成片的耕地,由于正值正旦,这里倒也看不到什么百姓。

    不过就耕地来说,耕地间的混凝土水渠,无疑是彰显朝廷对农民的帮扶。

    “这天下的人口和耕地都在你我父子手中得到提升,今年过后你好好干,以后我下去了,你爷爷问我事情,我也能挺着腰杆回答。”

    朱棣捋了捋大胡子,显然又是一次对朱高煦的试探。

    不过这次朱高煦没有回避,而是点了点头。

    见他这模样,朱棣愣了愣,但很快反应过来,用欣慰的眼神看着他。

    “稍许回宫,你让礼部诏令海内外诸藩入京朝贡,届时刚刚举行你的即位大典。”

    朱棣看出了朱高煦的意思,如释重负的与他交代了起来。

    朱高煦闻言点头:“儿臣知道怎么做,请父亲放心。”

    “你知道怎么做就行,大明宫那边我和老大去看过了,到今年年末,基本就能完工三分之二。”

    “届时我入住其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