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61章 永乐十七年  靖难攻略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http://m.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461章 永乐十七年 (第3/3页)

,有什么时候我就不进皇宫了,召你过去叙叙旧。”

    朱棣谈论着他退位以后的事情,朱高煦认真听着,似乎要将所有话都记下。

    父子二人骑马缓缓抵达京城西直门,换乘马车前往了武英殿。

    路上,朱高煦想到了南京的姚广孝,不由询问道:“父亲不召少师来北京吗?”

    “已经召了,大明宫里面,我为这老和尚修了一座寺庙,等他来北京,就让他住那寺庙里。”

    朱棣捋捋胡子,脑中想到了姚广孝的面孔,不由露出笑容。

    父子对视一眼,尽在不言中。

    不多时,他们返回了武英殿。

    随着他们的理政,大明朝也在一点点的发生着变化。

    进入永乐十七年,各县知县纷纷得到了户部下发的图纸,并选择临近县兵马司衙门的地方开始按照图纸修建。

    时间一点点过去,伴随着时间进入二月,朱棣以洪武年间天下寺院皆已归并,近来却有不务祖风的人,仍于偏僻之处私建庵观,僧尼混处,屡犯宪章,于是命礼部榜示天下,使之恪守清规,违者必诛。

    同时,礼部也派遣快马传信,分别从大古剌、东海府、哈密府等地派出使臣兵马,前往海外宣告诸国入京朝贡。

    这其中,反应最快的无疑是近在咫尺的朝鲜。

    从去年开始,朝鲜就加大了对昆仑洲的开发,并将昆仑洲视为练兵的最佳之地。

    朝鲜的两班为了昆仑洲的军功和金矿,居然难得放下了党争。

    作为国王的李芳远见状,也趁机提出了废除世子李褆,改立忠宁大君李陶为世子。

    虽然改立了世子,但世子依然需要大明朝的认可,所以李芳远派遣李陶率领文武官员二十余人,携带二百秀女和三百太监前往大明朝贡。

    与此同时,日本、暹罗、占城等国也先后得到消息,先后派出朝贡使团。

    除了海外诸国的热闹,二月份最值得庆祝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丁酉科举的会试举行了。

    入选的贡生们经过等待,随后在三月初一参加了殿试。

    朱棣对这种监考的事情不在意,因此将殿试交给了朱高煦。

    面对数百名考生,站在金台上的朱高煦目光扫视一圈。

    “啪!”

    伴随着锦衣卫的鸣鞭声,数百百官及考生纷纷朝着金台上的朱高煦跪下叩首。

    在殿试开始之前,朱高煦将先对学子们进行“策试”。

    策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的智力、问答题和口才,以确定他们是否有资格进入下一轮的考试。

    通过策试的考生将进入下一轮,而其他考生则被淘汰。

    扫视了群臣考生后,朱高煦入座,随即开口道:“帝王治天下太平必要良臣辅弼,百姓富足亦需良臣治理,而见……”

    朱高煦提出问题,那就是皇帝治理天下太平需要良臣辅弼,百姓富足也需要良臣治理,那么面对如今的局面,良臣到底应该怎么帮助皇帝治理天下才能太平,又怎么做才能让百姓富足安康。

    面对这个题目,入座的考生们思绪过后,最终提笔开始答题。

    这一时间过得很慢,但所有人都在安静等待。

    期间朱高煦还让亦失哈准备了午膳,其内容是每桌茶食五楪,果子五楪,按酒五般,点心一楪,汤二品,饭一分,菜四色,酒五钟。

    这样的待遇,让许多考生感受到了朝廷对自己的重视,纷纷小心翼翼的继续回答题目。

    两个时辰缓缓过去,放下笔的考生也越来越多。

    随着三个时辰的时间结束,所有考生都放下了手中的毛笔。

    见状,亦失哈也带着数十名太监开始收取各考生面前的卷子。

    期间,亦失哈亲自下场收卷,在路过一名学子身旁的时候,他还特意瞥了一眼。

    被瞥了一眼,坐在位置上的江淮不免感受到了几分压力。

    任谁也想不到,一个农奴之子也能通过乡试、殿试,来到了这大明朝权力中心的地方参与殿试。

    除了他,殿内还有一个比他更为传奇的人,那就是吕宋府的陆愈。

    “散朝……”

    随着鸿胪寺卿唱礼,群臣与考生们也纷纷作揖退出奉天殿。

    一些考生如释重负的离开了宫城,还有的考生则是恋恋不舍。

    能走到殿试这一步,他们之中大部分人已经没有了遗憾。

    接下来他们要做的,就是等待殿试出成绩即可。

    与此同时,此次殿试的受卷官夏原吉、黄福二人汇总了所有试卷,经过整理后送至弥封官郭资处进行弥封。

    与乡试、会试不同,殿试的试卷无需誊录,由掌卷官直接转送至东阁读卷官处阅卷。

    读卷官根据规定将试卷分为一、二、三等,优秀试卷供皇帝鉴定,确定排名。

    正因不用誊录,所以考生们的书面会毫无保留的被官员及皇帝看到,不过能走到这一步的考生,虽说算不得当代书法大家,却也略有小成,不用为书面烦恼。

    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学子们十分忐忑,而朱高煦则是成为了一个毫无感情的阅卷机器。

    三百多名考生中,除了少部分就读了中学,其它大部分都只是读了小学。

    因此,他们对治理民生的办法,还是比较偏向于经史典籍之中的那些办法。

    虽说天下没有新鲜事,历史一直在不断重演,但对于朱高煦来说,他需要新的思想和办法,而不是墨守成规。

    正因如此,在三百余份试卷中,朱高煦经过翻阅,最终确定了他们的排名……

    《明太宗实录》:“十七年正旦,上召太子往房山去,敕礼部召海内诸藩入京朝贡,与六部议退位。”

    《渤海纪事本末》:“十七年正旦,帝与上莅房山,巡工业区而归,路途中,帝曰:“朕不豫且老,大位当汝,若拒则逆父言。”,上闻,遂只能受。”

    《祝氏野记》:“永乐间,闻帝与太子不和,太子效唐宗使帝退居大明宫,遂继位。”

    《永乐遗事》:“太子性狡黠,帝常不喜,然太子拥兵重,帝不得已使帝位予太子。”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