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http://m.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228章 蒸蒸日上 (第3/3页)
七十八万二千余石,其中鄯州、洮州、叠州、松州粮食尽数归库,除鄯州以外三州,明岁恢复正常赋税。”
“眼下各州县仓中积存九十四万七千余石,州县库中金银铜绢布盐茶等杂物折色约六十七万贯。”
“都护府治下有兵将一万八千人,官吏二千七百人,民二十六万四千二百余口。”
“除此之外,还有教习两千余人,学子二万三千余人。”
“度支军饷、俸禄、供学等费用后,仓中积存为三十二万二千余石,各色杂物约五十万贯。”
“具体的度支内容,将会在稍后写在正堂黑板报上,诸位若有异议,可前去查看。”
高进达汇报完毕后,又继续说道:“各类杂物将在开春后贩往关内、剑南、山南等道。”
“所获钱财,半数用于购入粮食,半数积存库中。”
“以剑南道之粮价,应该能积满临州官仓。”
高进达话音落下,众人也没有议论,而是将目光投向刘继隆。
刘继隆与众人对视间,坦然说道:“今岁封尚书有可能被调走,而南边的白敏中也会耍些手段,不过这些都不要紧。”
“只要我们内部不出现问题,这些外部的问题,都无法干扰到我们。”
他这话有些过于乐观,但在这种场面,肯定要说些乐观的话。
因此在他话音落下后,众人齐齐拍案赞同,紧接着刘继隆抬手示意李商隐。
“李别驾,说说国子监的事情吧。”
李商隐见状起身,对众人作揖后才道:“今年国子监引入七百二十七名境外官吏。”
“这些官吏中,有五百七十二人在国子监任职,担任各州县小学教习。”
“今岁国子监治下学子数量多达二万三千四百一十六名,总计二千四百三十七名教习。”
“除境外那五百七十二名教习外,余下的教习,多数学识不深,教导学子识字还不成问题,但更高深的学识就不行了。”
“今岁结束后,将有六千多名十五岁的学子毕业,而他们之中仅有一百七十六人被选入临州的大学,余者何去何从?”
“下官以为,不如将教习中有学识者齐聚一处,继续教导这六千多名学子。”
“只需三年时间,这六千多名学子起码能有朝廷六学生徒的水平。”
“届时以此六千多名学子传道受业,必然要比眼下扫盲的速度更快。”
陇右引进的境外官吏不少,但有水平的确实不多。
好在没水平的那些人,相较于陇右的直白,也颇具学识,所以能充为教习。
陇右的学子数量不少,对于刘继隆为何培养那么多学子,李商隐也隐隐有些猜测。
别的不说,单说眼下在学的这两万多学子若是转化为官吏,那足够治理数百万人。
随着他深入了解陇右的政策,也渐渐了解了刘继隆野心的一角。
河朔三镇和淄青、淮西等镇虽然兵强马壮,但却未有陇右这般对朝廷具有威胁。
昔年李德裕就评价过河朔三镇的情况,他说“河北虽强,不能自立,需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
相比较之下,陇右则大有不同。
在李商隐看来,陇右人口虽寡,然自军而民纷纷自强,故刘继隆有自立之能。
放在几个月前,他可能会觉得就凭刘继隆这点人口和兵马,朝廷要想围剿,虽有阻力,结果却会不错。
而今看来,若是朝廷试图围剿陇右,那以朝廷的情况,说不定会被陇右拖垮。
当然,陇右也会被朝廷覆灭,可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兴许正因如此,刘继隆才没有如诸将那般冲动,而是一直隐忍着。
在李商隐看来,刘继隆年轻力壮,只要能忍住野心,日后之事还真的很难说。
只是他愈发察觉,心里便愈发不是滋味。
天下若乱,刘继隆恐怕会挥师东进,难逢敌手。
大唐倾覆之日,距此不久矣。
李商隐虽然怨恨皇帝打压自己,但他对大唐的感情却很深,而刘继隆重用之恩,他也难以报答。
他在长乐这段日子很纠结,但当他见到刘继隆的时候,这种纠结便烟消云散了。
他已经四十三岁,而刘继隆不过二十三。
待刘继隆野心难以遮掩的时候,恐怕他早已埋骨他乡,何须为身后事烦恼呢?
正因如此,他看向刘继隆的眼神,只剩下了感激与欣赏。
倒是相比较他,刘继隆正在乐观的与众人讨论着日后的陇右。
“临州大学需要选生,但其它十一州的大学却不用。”
“各州刺史应该在去年就修建好了各地的大学,那这六千多名学子就按照此前定下的规矩,由州衙出钱出粮,供养他们读到毕业为止!”
刘继隆同意了李商隐的建议,同时加大了对学子的投入。
只有把钱粮投入在他们身上,陇右才能在日后的乱世中取得稳定和发展,而不会重现五代。
刘继隆觉得自己既然来了,那起码要消除一些遗憾。
大唐倾覆后,理应是另一个文治武功不输大唐的存在,而非五代乱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