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12章 南杨北王  靖难攻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http://m.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512章 南杨北王 (第1/3页)

    “杨士奇,你这个奸贼!”

    “放开老子!”

    “老子可是渤海出身的人,老子跟陛下的时候,你们还在娘胎里没出来呢,你们敢抓老子!”

    “押走!”

    十月,在全国还在因为漠北大捷而欢庆的时候,河南、山东、山西、北直隶、辽东等地却在上演着一场场闹剧。

    王回在江南抓捕贪污受贿的清流,闹得江南人心不安。

    清流为了报复,也开始利用本土优势来调查江南的一些田地、宅院、别墅。

    但凡只要扯出一些关于新政官员的证据,他们立马便会上奏,而杨士奇也立马着手开始调查。

    按理来说,这种以田亩宅院调查的方式并不是主流方式,但奈何清流与新政已经掐红了眼,现在他们要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能搞死对方多少人就搞死多少人。

    只是一个月的时间,被调查的官员数量就达到了六千余人,其中被确认罪证的就有七百四十五人,牵连出的吏员近六千人。

    要知道大明文官当下也不过四万余人,一下子就有接近两成的人被调查,这让地方行政出现了不少问题。

    许多不属于清流、新政的官员看在眼里,急在心底,纷纷前往武英殿叩首求见皇帝,希望皇帝能结束这场京察。

    然而面对他们的叩首,朱高煦不为所动,甚至以身体不适罢朝三月。

    他在乾清宫处理奏疏,没有他的准许,便是连阁臣都难得见到他一面。

    许多奏疏都有亦失哈、郑和几人帮忙转交。

    在这样的局势下,朱棣也带着诸多大将凯旋而归,但回到北京的第一时间,他们便察觉到了关内的气氛有多么不对劲。

    “呜呜——”

    北京东站,当朱棣双脚踩在站台上,他面前所见的是一群面色如丧的文武官员。

    “陛下万岁千秋……”

    数以百计的官员对着朱棣跪下叩首,现场的气氛因为他们的面色而十分压抑。

    朱棣略皱眉头,侧目对朱瞻壑道:“你爹把他们收拾的不轻,你觉得你能把他们收拾把玩到如此程度吗?”

    “自然是不能。”朱瞻壑摇摇头,在把玩群臣上,纵观古今也鲜有皇帝能与自己父亲比肩。

    “小子倒是还算有点自知之明。”朱棣就是为了调侃一句大孙子,瞧他无奈的表情,朱棣心底也乐得高兴。

    “你应付应付他们,我就先回大明宫了。”

    “那我呢?”见朱棣这么说,朱瞻壑指了指自己,朱棣却道:“你去和伱爹多学学吧。”

    “大明宫那边,有你大兄和叔伯兄弟就足够了。”

    朱棣话音落下,当即越过群臣向外走去,群臣见状起身想追,朱瞻壑却道:

    “太上皇身体不适,尔等各自散去,有事启奏今上即可!”

    群臣见朱瞻壑这么说,当即犹豫了起来,虽说他们希望朱棣站出来主持公道,但这种事情毕竟是犯忌讳的。

    人家父子不一定会动手,但他们这些怂恿的绝对会被收拾。

    想到如今那位陛下的手段,群臣只能丧着脸作揖离去了。

    后续还有不少官员赶来,但都被朱瞻壑以同样借口驱散了。

    做完这一切,他这才乘坐马车前往了紫禁城。

    从北京东站到紫禁城,沿途的道路早已铺设了水泥路,四轮马车走起来平整并不摇晃。

    这年头不存在什么运载货物的超重货车,即便是大明常见的陆上十六轮马车,顶多也不过就能拉一万斤重物罢了。

    尽管早年的水泥强度不如当下,可承受这点重量还是轻轻松松的。

    道路两旁是一望无际的农田,尽管如今已经是冬月,田间并没有任何作物,但朱瞻壑依旧看得津津有味。

    一段路程很快过去,不多时前方就出现了大片的城镇。

    “我们才出去不到半年时间,这城区似乎又向外扩大了数百步啊?”

    朱瞻壑开口询问,同车的王涣点头道:“铁路修通后,许多不愿意接送亲眷的官吏也都把家人接到了北京,如今北京人口已经七十八万之多了。”

    “不过近来大案不断,不少京官都被牵连流放,现在北京具体还有多少人,恐怕连顺天府尹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算清楚。”

    王涣提起了京察大案的事情,同时对朱瞻壑刻意交代道:“世人将此案形容为王杨党争,虽然这并不切实际,但也有一定道理。”

    “陛下想要的是两党之间的平衡,顺带能查抄一批钱粮来充实国库,完成陛下的宏图伟业。”

    “殿下您若是去了乾清宫,还是以多听多看为主。”

    王涣教导着朱瞻壑,朱瞻壑却颔首道:“王涣,你觉得我爹需要什么样的太子?”

    “这……”王涣闻言愣了愣,又仔细想到:“类似陛下这样的君王,在历史上并不多见,臣也不敢妄加揣测。”

    王涣确实不知道朱高煦想要个什么样的继承人,如果他知道,那他就让朱瞻壑直接开演就行。

    朱高煦这样的皇帝在历史上找不到,甚至可以说没有一位贴合他。

    稍微贴合的,恐怕也就是汉武帝,但汉武帝虽然功业宏伟,但并不算君王典范,而且汉武帝总是嫌弃太子刘据仁弱。

    可结果证明了太子刘据并不仁弱,反而十分刚强。

    要说仁弱,只是对比汉武帝来说,他方才显得仁弱,若是对比旁人,那他可是刚强太多了。

    王涣猜不到,可朱瞻壑却十分清楚,但他不能说出来。

    即便是一直帮扶自己的王涣,在这种时候他也不能相信。

    在二人的沉默中,马车驶进了北京城。

    北京城内车水马龙,内里可谓十分繁华。

    远处一股股白色的滚滚雾色向空中飘去,那是城内各坊供暖的地方。

    内城数万户人家,每年供暖费用并不贵,仅二百文就可以享受冬季的供暖。

    能居住在内城的人也不会缺少这二百文,毕竟内城的一处普通小院都高达五十余贯。

    尽管相比较北宋汴梁动辄上万的房价,这三十余贯房价已经十分便宜,但享受了便宜物价的大明百姓还是觉得很贵。

    由于京城道路在建设时就想到了以后的问题,所以建设的十分宽大。

    人行道上人头攒动,马路上则是马车、黄包车、驴车络绎不绝。

    来到这里,方能感受到大明北方的繁华。

    几個月前的大阅兵,各国使臣又何尝不是被北京的繁华给吸引了眼球。

    朱瞻壑虽然没有去过外国,但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