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两百四十七章 保甲之法  苟出一个盛唐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http://m.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两百四十七章 保甲之法 (第2/3页)

安身之地,谁还管老祖宗留下来的风俗?

    异族不同于中土,连个文字都没有,草原上杀过去杀过来的,前天是铁勒人,昨天是突厥人,今天就莫名其妙成了回鹘人。

    草原上的融合更激烈。

    春耕还未开始之前,一排排的村落建成,每个村落都是杂居,党项人、黠戛斯人、汉人混居,李晔还往面掺了伤残老兵,这些伤残将士本身就有军俸在身,就是不参与种田,衣食住行也是没问题。

    中土百姓,只要能动的,就绝不会让自己闲着,平日种种田,训练辅军什么的,自是不必多说。

    被西北的寒风一吹,李晔脑子也灵光起来,想起蒋委员长的保甲制度。

    十户为一甲,设甲长,十甲为一保,设保长。

    当然,保甲并非委员长独创,大唐其实有类似的制度,只不过战乱频仍,都荒废了。

    甲长和保长大部分是由伤残老兵担任,也有一些通过思想和背景审查的党项人担任。

    李晔还特意把赵扩调来,担任渭北团练使,此人能把心如铁石的杜晏球熬软,治理这些党项人,更不在话下。

    什么事都需要个仪式感,特别是大唐皇帝亲自任命,更是增加了甲长、保长的神圣性,李晔亲自给他们颁发盖了皇帝私玺的委任状。

    老兵们不必多少,党项甲长、保长们都拿回家供着。

    李晔一看这么热情,也很感动,干脆在渭北开了个武营别院,教书育人,大力弘扬汉家先贤的经典。

    当初落第的士子,李晔也没放他们回去,搞不好里面又藏着黄巢一类的大人物,都留了下来,口才好的进忠义堂,文采好的进弘文馆,喜欢教书育人的进武营,都有俸禄,除了能养家糊口,还能时不时的去平康坊北曲潇洒一下。

    下次科举还能继续考。

    如此优厚的条件,对寒门士子的吸引力巨大。

    千里迢迢的穿过无人区、杀人区、野人区,进长安赶考的士子,对大唐也算是真爱了。

    不能这么放回去成为兵头们的帮凶。

    “尔等好生读书,将来科举少不了你们的!”李晔最后的一句话,彻底点燃了他们的热情。

    在一个无比恢弘灿烂的大唐文化面前,谁愿意在草原上当野人当土匪?

    就算是土匪野人也不希望自己下一代还是土匪野人吧?

    能登天子朝堂,这是天大的荣誉。

    于是,各种千奇百怪面目全非的李晔泥巴塑像,被立在村落之中。

    泥菩萨的寓意虽然不太好,但李晔不能给他们的热情泼冷水啊,只能一笑置之。

    回长安的时候,李晔特意看了看头顶的天空,暗想老天爷今年不会再闹幺蛾子了吧?

    抢了洛阳,已经没地方抢粮了。

    保甲制度虽然是李晔灵光一闪弄出来的,但可行性非常高,既可以加强地方的管束,又能第一时间掌握地方的动向,还能安置伤残老兵,好处实在太多了。

    特别是迁徙的百姓,对他们也是大有裨益。

    一个秩序的建立,才能让人稳定,安心生产。

    庄户的保甲制也要稳步跟进。

    春天的气息已经相当浓厚了,冰河消融,荒野间的草木拔出绿芽,农人早早出来侍弄田地,一些荒地也在大规模的开垦之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