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一十五章 可得  娇娘医经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http://m.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一百一十五章 可得 (第2/3页)

,再次赞叹。

    真好?

    “念来听听。”大家说道。

    那人却似乎没听到,看着手中的诗作,一面连声说好,一面用手就在几案上描绘起来。

    真有那么好?看到他如此,大家都忍不住围过来。

    “哎呀!这!这不是…”

    厅堂里顿时响起更多的惊呼声。

    前厅里也很热闹,比以往都要热闹,围坐在一起的女子们不时的发出笑,笑的时候还会看向陈家的姐妹,在这样下去,陈家姐妹都要坐不下去了,除了陈十八娘,其他几个面色已经很不好看了。

    到底是陈相公家的女儿,闹得太难看自己这个组织者也难免没面子。

    博阳郡主看向一旁的侍女。

    “还没好吗?”她低声问道。

    怎么今日这么久?

    博阳郡主可不会认为这些翰林们真的会认真的看这些诗作。她自己也是很清楚这些女子们写诗的水平,好的只有那么寥寥几个,大多数都是勉强算的了通顺而已。

    反正她也不指望真的遴选出好诗献给皇帝祝寿,不过是有这个活动表达一下自己的孝心。

    侍女起身忙去问了。不多时回来了,身后还跟着一个老者。

    博阳郡主有些惊讶。

    以往这些自恃清高的翰林们可不会亲自出来宣布诗作结果的,她也知道如果不是自己邀请,他们根本就不会来。

    “杨大人..”她说道,“您怎么..”

    她的话没说完,那位老者已经有些激动的先开口了。

    “这,这四首诗是哪位娘子所作?”他问道,一面看着手里的四张纸。

    这四张纸是被他小心的捧在手里,而不是以往那样随意的捏着。

    能得到博阳郡主邀请的都是京城有头脸的人家,为了不借家势以及保证女子们的闺名不被人知。所有的诗作都掩去了名字,每个人的几案上都编了号,以此为分。

    见老者这样激动,在场的人都明白了,这便是今日诗会的头筹。

    在座几个一向文才好的女子们坐正了身子。准备接受众人的恭贺。

    “一十二,一十三,一十四,一十五…”所幸老者并没有让大家久等,很快念出号码。

    大厅里的人有些怔怔,尤其是那几个女子,似乎都没有反应过来。

    老者只得在重复一遍。这一次所有的视线都看向一个方向,在那边坐着陈家的几个姐妹。

    “是陈家的小娘子啊。”博阳郡主问了侍女,有些惊讶的说道。

    陈家的女儿们作诗一向是中规中矩,能对仗工整,但令人叫好还从来没有过,难不成这些日子在家名师教导突然进益了?

    “念一念听听。”有人忽的大声说道。话音里难掩几分不服。

    老者哦了声,随口扫了眼念了一首。

    待听他念完大厅里顿时哗然。

    虽然大多数人作诗水平一般,但诗词好坏还是知道的,这一首诗最多算上工整,要说头筹绝对不可能。

    “你是不是看的不是诗啊?”

    在场的自有好些家世不凡人家的女儿。她们或许家教不许仗势欺人,但被人欺负咽下口气却是不能的。

    便有好几个站起来对那老翰林不客气的说道。

    老者看着她非但没有生气反而高兴的点头。

    “对,对对。”他说道,“你们也都知道啊。”

    对?知道?知道什么啊!

    大家更加怔怔了。

    这老家伙贪杯爱酒,不会喝多了耍酒疯呢吧?

    博阳郡主忍不住轻咳一下。

    “杨大人,你是说这几首诗做得好?”她问道。

    老者摇头。

    “不是,不是。”他连连说道。

    不是?

    博阳郡主想要抚额,果然是吃醉了胡说呢。

    “这诗啊,我没看,可是,这字!”老者接着说道,一面双手捧着纸,神情激动,“这字!”

    字?

    在场的人再次愣住了。

    “这字秉笔圆正,气力纵横轻重,四方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疏密敬正,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可谓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庄严现妙相,,笔底有金刚!”

    老者激动的声音在大厅里响起,这一串话只说的众人双耳嗡嗡,神情怔怔。

    “翰林就是翰林,说话文采飞扬舌灿莲花…”有人喃喃说道。

    不过,这话说的到底是什么啥?

    “这字,是哪位娘子所写?”老者不理会众人的怔怔,迈步上前激动的问道。

    “小女不才,多谢大人赞赏。”

    一个女声说道。

    众人怔怔的看过去,见陈十八娘缓步站出来,施礼微微一笑。

    “哎呀,小娘子,可不敢当。”老者忙还礼说道,“小娘子这可不是不才,单凭这一手好书。可以入翰林!”

    可以入翰林…

    在座的虽然是女子们,但对于以书入翰林这个典故都还是知道的,毕竟这是京中有名的韵事。

    当年太祖时,有阳州人钟公权佛寺中留书。太祖见后思之不已,命人召之拜翰林侍书,后迁右拾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