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卷 正文_第799章 不如归去  晚明霸业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http://m.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一卷 正文_第799章 不如归去 (第2/3页)

甲申之事或许重演。然而他心中如此明白,却还是认为广开财源、增加国税是聚敛虐民之事,不忍心为此。由此可见天下人会如何看待新的政治改革。

    ——我还是太急躁了么?

    徐梁一时口干舌燥,随手端起茶缸喝了一口浓茶,胸襟方才舒缓一些。正待说话,一旁内侍却高声宣退了。

    刘理顺取了手卷,告退而出,临走时终于忍不住又道:“陛下,若要天下太平,只需得休养生息,纾解民乏。此时强征暴敛,无异于饮鸩止渴啊!”说罢双眼朦胧,已经是泪光透射。

    徐梁也无从辩解,只是道:“先生若是能在京中再留数月,路上便好走得多了。”

    刘理顺拜辞而出,恐怕再留一刻眼泪就要出来了。

    徐梁侧首又看了一遍那幅墨宝,挺了挺腰,唤来柳如是:“今日下午开会加一个人,原户部郎中程志也让他来。”

    柳如是应声称是,有问道:“是列席还是旁听?”

    “旁听。”徐梁道:“另外,让邵一峰来一下。”

    柳如是退了出去,邵一峰很快就戎装入内,拜见徐梁。

    徐梁从书案上取出一个紫檀木盒,交给闵子若道:“这是给骑兵营的密令,这就传下去。”

    军中有明令有密令,密令也必须经过军令部传发,直到相关战事结束才收录归档。在此过程中,只有军法官在执行期间发现与现行军法相悖,才能要求主官出示秘密手令,并且必须严格保密。

    徐梁这道密令已经放了良久,以至于盒子上都有了包浆,正是受了刘理顺的劝告,才促使他将这道密令拿出来付诸执行。

    一家哭,总好过一路哭。

    一路哭,总好过天下哭。

    这便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道理。刘理顺在京中辞别了几个故友,收拾了行装,悄然南下。

    如今京师中仍旧混乱纷纷,甄别降官、跑官说情的人一波接着一波。

    刘理顺至今没有拿到任用文书,擅自离去倒也不算罪过。只是他不知道陛下有自己的耳目体系,若是关心什么事,怎么都逃不过的。他车马还没出正阳门,宫中送行的宦官已经追了上来,送了一辆购车凭证。

    凭着这纸购车凭证,可以在南北两京买到原价的四轮马车。

    如今马车的出厂价与最终的市场价相差近十倍,故而刘理顺就算自家不买,转手出去也是一笔巨资。只是徐梁也知道明人士大夫的习惯,刘理顺最可能的举措是将这纸凭证装裱之后收藏起来,以示天恩眷顾。若是要买车,还会出去用高价买,又不差那几个钱。

    刘理顺仍旧是乘老式马车南下,如今漕运尚未疏浚,直到过了临清才能改走运河水路。只是今年的五月似乎比往年热了许多,正午时竟然晒得车夫和骡马不能赶路。相比往年软绵无力的太阳,今年的日头似乎格外强烈。

    车厢里的刘理顺盘膝而坐,道袍一丝不苟地穿在身上,只是头上没有戴冠,只罩着网巾。饶是他口鼻观心,怡神静养,仍旧有毛毛细汗从额头和鬓角里渗了出来。还好他身材精瘦,若是换胖些的人恐怕怎么都熬不住。

    “老爷,咱们在前头歇歇脚吧,这骡子都吃不消了。”老家人赶着车,口舌冒烟,恨不得当场就停下来休息。

    刘理顺尚未答复,就听得大地轰隆作响,如同惊雷。他倒没有惊慌,这已经是一路而来的第四波兵马了。

    老家人连忙赶了车靠边停下,让这队人马先走。

    刘理顺探出头来,只觉得外面还有些微风。比车里清爽。他望向那些骑兵,一个个甲胄鲜明,目不斜视,尤其难得的是如此大队人马疾行赶路,所有马头竟然齐平,完全不似曾经见过的马军:乌泱泱一窝蜂。

    刘理顺有些轻微的强迫症,看到这马队,忍不住地点算起人头来。只见马队五骑一排,共有二十三排,从头到尾有军官有士卒。皆是神情肃穆。无骄躁之气。无嗜杀之状。每排靠右首皆有持旗军官,在越过刘理顺马车时都要压一压旗,马步自然就慢了一些,扬起的飞尘也不算太高。

    刘理顺下意识地看向自家车头。果然没有打出官牌勘合,实在不知道为何这些马兵会做出这番举动。若说他们之中有人认出了自己,那为何不下马相见呢?

    “啧啧,这些人马又是调往北边去的。”老家人叹道:“都说陛下是紫薇大帝转世,果然不假,否则哪里来这么许多天兵天将。”

    “前头歇歇吧。”

    刘理顺蒙了风尘,只觉得浑身不舒服。只有找个驿站洗漱更衣。他的洁癖是自幼养成,那时候别说自己身上脏,就连别人身上脏都看不下去。记得万历壬子年的时候,他去张岱家的砎园游园,看到有人一口浓痰吐在池中。旋即被一头鲤鱼吞了,于是再不吃鱼。

    老家人总算涌起了力气,等骑兵过尽,连忙赶着骡车朝前赶路。

    刘理顺本来还想再躲回车里,但身上出了汗,又被尘土一蒙,简直痛不欲生。也只有把心一横,索性钻出来,就着行车时带起的风,人才舒爽些。

    坐到了外面之后,刘理顺才发现这条官道已经是面目全非。非但夯土垒实,而且重车行过竟然没有车辙,只留下两行淡淡土印。难怪这一路行来倒也不算颠簸,甚至能在车里打坐静修。

    笔直的官道两旁是今春开垦的农田,也不像几年前入京时看到的那般杂乱,一块块画得十分整齐。虽然烈日当空,地里仍旧有人劳作。也不知是何缘故,田地之间种了些小树,似乎是用来划界。

    ——真是无官一身轻,随驾回京的时候怎就不曾见到这等田园风光?

    刘理顺暗中自嘲,远远看到有炊烟腾起,恍惚又回到了万历升平之世。

    “大官人,贵老爷,这里有坐!”

    骡车前行,渐渐近了村落。此时正当白日,道路两旁多有凉棚,附近的村妇在此地烧些热水粗食,供应往来商旅。这也是运河堵塞之后的新活计,南来北往的客商只能走陆路入京,增添了不少商机。

    只是现在北直还是满目疮痍不曾恢复,商旅并不算多。若是再过两年,运河疏浚之后,也没那么多人走陆路了。

    妇人沿街叫卖,兴致颇高,喊得两句又与村中熟人扬声嬉闹,绝没有一丝愁容。

    刘理顺生性好洁,近乎成癖,自然是不愿吃她们贩卖的吃食茶水。老家人却是已经有些熬不住等到前面的驿站,挥鞭也变得轻慢起来。

    “这就儿先坐坐吧。”刘理顺体贴他跟了自己十余年,尽力挑了一处茅棚茶肆,看起来还算干净。

    那老家人如蒙大赦,笑呵呵地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