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9章 何来太平  归义非唐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http://m.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119章 何来太平 (第2/3页)

,马蹄声从南边的谷道传来。

    不到半盏茶,十余名身着甲胄的精骑便出现在了众人面前。

    “你们是哪家的人,来龙首山作甚!”

    一名伙长策马横在两方之间,质问着这十余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人马。

    闻言,队伍中一人策马出来,恭敬行了一礼:“僧人悟真,奉节度使令前往长安归来!”

    “僧人?”

    “悟真?”

    一时间,山丹军的兵卒面面相觑,而伙长闻言也在短暂犹豫后摆手道:“你们先跟上来!”

    “多谢!”悟真舒缓了一口气,开始在山丹精骑的监督下,沿着谷道继续行走。

    不过半个时辰,他们便来到了谷道口的石堡处。

    石堡的校尉闻言,当即派出轻骑去山丹传信,确认悟真等人身份。

    当轻骑抵达山丹时,却已经是黄昏时分,天色阴沉的可怕。

    脚步声在内堂的长廊响起,不多时轻骑就被带到了内堂门口。

    内堂中,刘继隆与索勋、张淮深正在品茶,见斛斯光带着轻骑到来,纷纷投来询问的目光。

    斛斯光见状,将轻骑带来的悟真信物交给了刘继隆。

    “折冲,这是龙首山的弟兄,他们说在龙首山的谷道发现了一群自称敦煌使者的人,领头的人叫做悟真。”

    “悟真?”

    不等刘继隆开口,张淮深便眼前一亮:“他们可是说从敦煌往长安而去,由长安折返回来?”

    “是这么说的。”轻骑回答,而张淮深也对刘继隆解释道:

    “这悟真是吴氏昔日家主,如今洪辩大德的弟子,是去年叔父他们派往长安报捷的。”

    “此前高进达也提起过他们,如今看来,是他们从长安凯旋而归了!”

    刘继隆自然知道悟真是谁,毕竟归义军派往长安的前面三批使臣姓名都存在于史料中,他自然不会忘记。

    不过借此机会,他也倒是可以询问一下吴氏的问题。

    “洪辩大德的弟子吗?那理应将他们接来山丹摆宴!”

    刘继隆颔首看向斛斯光和轻骑:“你招呼这弟兄休息,另外派人前往龙首山,让王崇德派人护送悟真大德他们来山丹。”

    “是!”斛斯光与轻骑作揖应下,而后退出内堂。

    见他们离去,刘继隆也看向张淮深询问道:“说来,吴氏好歹也是沙州豪强,更是沙州沦陷前的刺史,为何如今不见有吴氏子弟担任要职?”

    “这个嘛……”张淮深深吸一口气,随后娓娓道来。

    吴氏的来历,主要源于百年前的沙州刺史吴绪芝。

    吴绪芝在天宝年间长期领兵戍守沙州,精忠报国,战功显赫。

    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爆发,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奉命率大军勤王,致使河西势力空虚。

    吐蕃趁机剑指河西,一路势如破竹,而吴绪芝率军殊死抵抗十余年,直到建中二年弹尽粮绝,这才选择了投降吐蕃。

    投降之后,吴绪芝与吐蕃约法三章,即不迁徙敦煌百姓,不可随意屠戮,不可苛捐杂税等等。

    对于啃了十余年都没啃下来的沙州选择投降,吐蕃自然十分高兴,而吴绪芝的条件也被其答应。

    也正是因为吴绪芝的条件,这才让沙州的势力没有被吐蕃打乱,给予了张议潮起义的基础。

    至于吴绪芝,他虽然投降,但并没有在吐蕃仕宦,而是隐退敦煌乡间。

    他的妻子是南阳张氏,与张议潮同宗,因此张议潮在很小的时候就与洪辩结识。

    由于洪辩参禅,吐蕃对其也十分尊敬,吐蕃赞普更是下令提升他为释门都教授,成为河西僧界的最高领袖。

    期间,洪辩散尽家财,招募良工巧匠开凿七佛堂,历时二年而成。

    这七佛堂,便是后世的敦煌莫高窟中的第三百六十五窟,而在此期间,洪辩也借口保护洞窟,招募了许多僧兵。

    随着吐蕃赞普被刺身亡,河西局势逐渐变乱,张淮深与洪辩也开始谋划起了起义归唐的事宜。

    一直到大中二年,二人决定起义,而洪辩以其河西僧团最高领袖的威望与地位振臂一呼,招募瓜沙等地僧兵蜂起,配合张议潮义军讨伐吐蕃。

    在张议潮克复沙州后,洪辩即派弟子悟真等随侍左右,为其出谋划策。

    在张议潮收复甘州返回沙州后,便派出了悟真前往长安报捷。

    如今悟真归来,说明报捷已经落下尾声,就是不知道悟真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好消息。

    至于刘继隆在听完了吴氏的起落后,也算知道了吴氏为什么没有子弟担任要职。

    说白了,吴绪芝本来就是外来户,只是因为他的身份才能让吴氏成为当地豪强。

    可再怎么说,吴绪芝也是外来户,所以吴氏的子弟并不算多,而洪辩参禅,自然不可能还俗。

    洪辩不还俗,剩余吴氏子弟没了领头羊,自然只能沉没于历史的滚滚洪流中。

    这般想着,刘继隆不免唏嘘。

    他并不觉得吴绪芝有错,毕竟他坚守河西十余年,早已经用行动表明了他的态度。

    如果不是肃宗不听李泌的,安史之乱恐怕早已平定,而吴绪芝也能等到唐军来援。

    想起这些,刘继隆不免惋惜起了如李泌、吴绪芝这些人。

    他手下文人极少,崔恕算是为数不多能拿得出手的了。

    可即便如此,崔恕也没办法帮他分忧太多。

    倘若他手下有李泌这种人,他也就不会被许多琐事牵绊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