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http://m.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四百一十九章 称帝,改元,华夏历 (第3/3页)
朝换代,也可以延续下去。
作为炎黄子孙,黄帝历法可谓是不二选择。
黄帝历是轩辕黄帝打败蚩尤后统一天下后命人所制定的历法。
黄帝诞辰相传是三月初三。
经过后世推算,黄帝出生在三千四百五十四年前。
华夏历三四五四年,显得历史厚重。
不过开元年间张守节推算黄帝历法的时候,比李瑄所知的晚了一百八十多年。
张守节是盛唐知名学者,为史记作注,名《史记正义》,颇受文人的认可。可惜现在已经去世。
他对这方面很有研究,但受限于消息,不能推演准确。
李瑄提出的黄帝历法,让大臣们一头雾水。
术业有专攻,研究历法的臣子可未有几人。
当然,知道黄帝历法的官吏不少,就是不知如何去算。
而且李瑄竟然将从黄帝历法还来的华夏历提在年号之前。
代表以后史书记载、发布告示、科举考试等等,以华夏历法为先。
见群臣无一人解释,李瑄遂扯着张守节的名义,以与张守节生前好友转述,解释华夏历法,以及其推演。
将三四五四年这个推演功绩,算在张守节头上。
作为人文始祖的黄帝,将他出生的那一日,作为华夏历的元年,再恰当不过。
毕竟这是华夏第一位帝王,建立国家的雏形。
为后世的华夏文明奠定基础。
李瑄解释完毕后,连宰相李岘,和经验丰富的老臣裴遵庆都一脸懵逼。
格局是非常大的。
从一个王朝,扩大到整个华夏文明。
让天下文人士子去探索、追求自己的根源,让引以为豪的文明之花,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是以,李瑄认为华夏历应该在帝王年号前。
但新东西,想让人接受十分困难。
“明日登基诏书,一定是华夏历在最前。”
李瑄向王维吩咐道。
秘书监的官吏已经将华夏历的介绍和推演依据记下。
他必须要推行华夏历。
李岘看透华夏历长久推行,会动摇大唐在一些人心中的地位。
他看向李瑄智慧的目光,显然李瑄也知道。
只要大唐的掌权者勤政为民,改革弊缺,这无关紧要。
如果气数已尽,就该由其他统治者代替。
一旦华夏历深入人心,想废除可没那么容易。
他希望华夏历能成为全世界的历法,去代替某位神诞辰的那个历法。
首先,会借助大唐的影响力,向波斯地区推广。
王维领命,李岘和诸大臣没有多劝。
更多的是要回去研究一下华夏历的具体。
陛下定今年为华夏历三四五四年,就如同圣旨。
随即,商议大赦天下之事。
李瑄不想大赦。
因为大赦天下,除了“十恶”外,不论轻重罪犯,都可被赦免。徒刑者可以从边疆回归。
这定然会影响社会风气。
但自古新皇登基,必然大赦。并减少朝政的压力。
现天下犯人属于较多的阶段。
最终,李瑄决定除了十恶不赦外,还设立三不赦。
唐军逮捕的众多叛军俘虏,肯定是不能赦免,叛乱在十恶不赦之内,他们要为大唐的建设添砖加瓦。
新设的三不赦,一为奸淫妇女者;二为故意杀人者,或致人残疾;三为拦路抢劫者。
这是除十恶以外,十分恶劣的罪名。
事实证明,犯过法的人,比普通人更犯法的概率更大。
李瑄规定,以后徒刑,皆发配至西北、黄土高原上,进行植树造林,六年得归。
并严令,不会再轻易特赦。如改元、立太子、立皇后等,不得劝谏大赦天下。
李瑄当太子的时候,有人劝大赦天下,被他否决。
律法不一定要严苛,但必然要细致,面面俱到,不断吸收案例,取长补短。
现在使用的《唐六典》,就有诸多纰漏。
李瑄又下诏免去今年天下百姓的租、庸。
虽然免税力度远远不如河南河北百姓,但可以让天下百姓感受到新帝的恩德。
不出意外,今年可以进行除贱为良运动。
“朕虽称帝,然天策上将、尚书令,朕仍兼之,卿等知晓。”
与大臣议事到最后时,他着重向文武百官提醒。
省得他们以为自己登基了,天策府会解散。
不可能的,天策府是以后的军队总司令部,要进行改制。
兼尚书令,李瑄也用心良苦,他要确立六部尚书的执行地位。
改革需要强有力的执行部门。
尚书右仆射将成为首席宰相。
文武百官没人敢觊觎这两个位置。
他们只是奇怪皇帝兼官职。
但也有大臣猜测出李瑄要保留天策府,加强尚书省权力。
议事结束,文武百官退下,他们暂时停止处理政务,要好好消化一下李瑄所说的内容,准备明日大典。
长安城,羽林郎将李隆基退位,李瑄登基的消息传至东西两市、大街小巷。
使百姓知道太子明天将进行登基大典。
确定消息后,百姓载歌载舞,欣喜若狂。
李瑄为新帝,平民百姓最认天命。
他们仿若看到旭日东升,使天下光明。
看李瑄在长安的这段时间,上下官吏恪尽职守,泼皮无赖不敢冒头。米价再次有所回落。
百姓想着米价能落到开元年间。
现在米价三十五文,相比以往,还是居高不下。
主要是洛阳含嘉仓要优先向灾区运输粮食,新粮还未下来。
长安的粮食并不丰裕。
黄土高原几乎无森林,导致关中水土流失严重。作为大唐政治中心,京畿道户籍人口超过三百万,更别说京畿道奴婢众多,还有宫女、宦官、胡人、僧侣、道士、军队等等。
使得这曾经的天府之国,不堪重负。
自唐高宗以来,长安缺粮的问题就没断过。
李瑄还要想其他办法。
一些与李瑄敌对的大族,已经不抱有与李瑄对抗的念想。
他们去拜见李适之、裴泛等,会见大臣,服软的意图再明显不过。
那些嘴硬到底,倚老卖老的大臣,根本翻不起风浪。
这一日,是载入历史的时刻。
在长安城风起云涌的时候,李瑄最后一次回太子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