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一十二章 立太子大典,明年应该改元  大唐天将军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http://m.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四百一十二章 立太子大典,明年应该改元 (第2/3页)

    那些外出担任郡县归来的官吏,都被李瑄一一召见,让他们如实回答地方上的情况,李瑄对症下药。

    在封太子大典的前一天,太极宫已经在准备祭典事宜。

    而李瑄则仍旧穿着官袍,在政事堂召见京兆尹卢奂。

    卢奂是一名六十多岁的老臣,在朝堂上威望非常高。

    他的父亲是开元名相卢怀慎。

    时人讥笑卢怀慎为伴食宰相,实际上是对其地位的不肯定。

    在搭配姚崇的时候,卢怀慎为团结,不与其争,万事尽心尽力,一丝不苟。

    卢怀慎清谨俭素,不营资产,虽贵为卿相,所得俸赐,随散亲旧,妻子不免饥寒,所居不蔽风雨。

    在卢怀慎去世后,家无余蓄,惟一老苍头,请自鬻以办丧事。

    这种清廉为开元官吏带来榜样,也完全符合李隆基在开元初年所提倡的节俭。

    卢奂不是依仗卢怀慎的厚德才有威望,而是继承父亲的事业,清廉为官,为百姓做实事。连李隆基都亲自为卢奂题字:斯为国宝,不坠家风。

    在卢奂治理过的陕郡,百姓一直流传有歌谣:不须赛神明,不必求巫祝。尔莫犯卢公,立便有大福。

    在佛道巫卜盛行的时代,不去祈求神明,只要堂堂正正,便有福报,可见百姓为卢奂的崇敬。

    所以李瑄在京兆尹空缺的时候,优先提拔卢奂。

    另外李瑄也想让卢奂肃清京兆的风气。

    李瑄和卢奂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只是相比于卢奂,李瑄的方法更加激进。

    此次召见卢奂,是因为他刚从岭南的南海太守(今广州)任上卸任。

    “大尹在南海的时候,惩治贪官污吏,处置豪强,改变风气,使南海大治,实为能臣啊!”

    李瑄最先赞扬卢奂一句。

    南海郡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随着海运的开发,已经成为大唐与中南半岛、海外诸国的贸易之所,地兼水陆都会,非常富庶,并为国家带来丰厚的赋税。

    特别是经过卢奂整顿南海郡以后。

    李隆基一直有派遣宦官到南海为他物色奇珍异宝,以自取乐。

    但宦官往往是贪婪无度的代名词,每个地方只要有宦官出现,准没有好事。

    他们在南海郡的时候连吃带拿,横行无忌。

    但卢奂到来后,宦官们也慑于卢奂清白、不循私情的威名而不敢乱伸触角。

    “这只是下官分内之事!”

    卢奂回复李瑄,能看出他年事已高,又长途跋涉,精气神都不太好。

    他和一些中立的老臣一样,没有去掺和皇权斗争。

    李瑄现在是秋风扫落叶,谁冒头削谁。

    主要是李瑄以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牢牢把持住权柄。

    小宗代大宗已成定局。

    “南海郡的豪强势力、大族势力还有几何?”

    李瑄步入正题,虽卢奂铲除贪官污吏,但豪强一定除之不尽。

    即便一时间全定,不久后也会如雨后春笋般重新冒出。

    或许卢奂前脚刚走,就又有豪贵在兴风作浪。

    “回秦王,南海豪贵滋生,下官杀一儆百后,他们只是关闭门户,收敛行迹。”

    卢奂向李瑄回答道。

    如李瑄所想,卢奂不可能用激烈的手段去应对。

    “南海郡的百姓,相比于关中百姓,生活如何?”

    李瑄又问卢奂。

    “关中大雨时,斗米四百钱。雨停有所回落,安禄山叛乱之时,斗米暴涨八百钱,最高的时候一千二百钱,秦王勤王保驾入长安后,米价逐渐到达如今的斗米五十钱,相比以往,仍居高不下。而南海郡在天宝十四载时,斗米六十钱,比江南地区贵三十钱,比淮南贵四十钱。”

    卢奂用米价向李瑄表示岭南百姓生活并不如意。

    连经过暴雨灾害、战乱威胁到关中都不如。

    “本王从文书上看到南海的粮仓积谷颇封,怎会如此呢?”

    李瑄知道从汉代开始,南海郡就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

    或许岭南是蛮荒之地,但南海绝对不是。

    南海郡是大郡,四万余户,二十二万人口。

    这放在北方郡,也属于重量级。

    “均田已被破坏,官府无田可均。下官虽组织开荒,但开荒速度跟不上人增长速度,土地还授成了一纸空文,百姓逃亡现象也屡禁不止……”

    “常平粮仓、义仓等粮在种种波折下,官商勾结,豪强屯粮,一直无法有效常平粮价。”

    卢奂向李瑄回答道。

    不仅仅是南海郡,这也是全国的普遍现象。

    归根结底还是土地兼并,原本在均田制下,成年男子可授八十亩口分田,二十亩永业田。

    在这一百亩田地上种植水稻、大豆、桑、麻、蔬菜等农作物,勤快的百姓和织布的妻子配合,足以衣食无忧。

    哪怕缴纳租用调、户税、义仓税等,还有众多财富于民间。

    这也是李隆基登基,检田括户运动以后诞生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但现在男子成年后,官府手中没有田地,连二十亩都均不下。

    再加上官吏们无以为继,杂七杂八的税收,百姓无法用二十亩养活自己。

    这种情况,老百姓只能逃命到外地。

    最好的办法,就是成为豪强的“农奴”,一生为豪强劳动。

    当年强悍的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制度上。均田制破坏,府兵制在天宝年间崩坏也是必然的。

    “南北郡县,同样是二十万人口的大郡,国家所得到的赋税,北方却比南方多得多。更何况还是南海郡这样的商贸大郡。”

    李瑄知道岭南也犯老毛病了。

    自天宝以来,江南、岭南的赋税不好收一直是问题。

    不仅是李林甫,连杨国忠都在想方设法从江南收税。

    这次安禄山叛乱以后,江南、岭南的赋税一定更难收取。

    河南河北地区在天宝年间赋税加重也与大唐对江南的掌控有关。

    山高皇帝远,豪贵们总能想到方法去对抗政策。

    “秦王,江南、岭南的权贵,并非为一个整体,他们之间也矛盾不断,充满算计。”

    卢奂一如既往提倡分化豪强大族,再次进行一次检田括户运动,迎来三十年的大治。

    “大尹的意见本王会仔细考虑!”

    李瑄微微一笑。

    他当然清楚所谓文官集团,士族集团,豪强集团从不是一个整体。

    即便李瑄步步紧逼,也会有一部分豪强献上家资请求饶恕。

    李瑄在河陇的时候,陇右豪强摄于李瑄的威势,将金银珠宝献上,充为军用。

    但李瑄需要的可不仅仅是检户扩田。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致令百姓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