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三十三章 大唐西进,骠骑大将军  大唐天将军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http://m.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三百三十三章 大唐西进,骠骑大将军 (第3/3页)

兵遣将的时间。

    萨末鞬城、怛罗斯城,屯放着大量的粮食物资。

    本来是要运到安西都护府,但大唐切断古道,使粮食物资只能暂时屯放。

    随着援军的到来,大食还需要屯更多的物资粮食在河中。

    呼罗珊第一次感觉到如芒在背,还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情况下。

    “遵命!”

    阿林·伊布拉领命道。

    消息传送到大食首都库法的时候,艾布·阿拔斯勃然大怒。

    李隆基那么侮辱他,他给予呼罗珊地区那么多支持,竟然打了一个大败仗。

    几个月没消息,用屁股都能想到齐雅德·伊本·萨里凶多吉少。

    艾布·阿拔斯将呼罗珊总督训斥一番后,想到呼罗珊总督的功绩和能力,还是决定继续用他。

    毕竟远征军是齐雅德·伊本·萨里领导,跟呼罗珊总督有关,但关系不是很大。

    艾布·阿拔斯将罪责都归到齐雅德·伊本·萨里头上。

    艾布·阿拔斯虽忌惮呼罗珊总督功高震主,但对他的能力非常看重。

    “大食是主的子民,岂能容异教徒污蔑……”

    艾布·阿拔斯一声令下,大食诸地主力,开始往萨末鞬城调集。

    诸行省虽没有呼罗珊地区兵强马壮,拧为一股绳,也不容小觑。

    大食人好战,每一次征兵,都能征集很大一部分“志愿者”,他们称之为穆特瓦尔。

    另外,艾布·阿拔斯,又令大埃米尔率领五万骑兵近卫军,前往萨末鞬城支援。

    大埃米尔是名义上的大食军队统领。

    大食有首都有一支近卫军,共十万人,其中骑兵有一半,算是倾巢而出。

    这支近卫军骑兵很大一部分都是呼罗珊人,装备比呼罗珊骑兵更精良。

    大食近卫军骑兵中,还有一部分突厥奴隶组成,大食很看重突厥在基因里的骑射本领。

    艾布·阿拔斯为了表示对呼罗珊总督的信任,特意吩咐亲信大埃米尔听从呼罗珊总督的调令。

    大埃米尔只提意见,指挥骑兵。

    由于李隆基在李瑄的攒动下,侮辱艾布·阿拔斯,大食又想全力保卫刚得到的河中,使这个新兴的帝国,在建国仅仅两年后,就开始一场国战。

    宿敌拜占庭帝国虎视眈眈,一旦失败,黑衣大食必会有难以承受的结果。

    但战争就是这种,为了国家的尊严,为了广袤的土地和人口,双方都在赌。

    并且都认为自己必赢。

    ……

    西域还是冰天雪地的时候,长安已是草长莺飞。

    长安的才子佳人,曲江尽游春天,一切都是歌舞升平。

    人们看到曲江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无不想到那个堪称传奇的男子。

    离开长安已有一年,长安的百姓皆思念。

    因为杨国忠首席宰相当得太差了。

    五杨嚣张跋扈,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咬牙切齿。

    百姓们不理解,小相公好好的,为什么被杨国忠这个庸人挤下去。

    十一载元正刚过,裴宽在杨国忠进谗言下罢相。

    裴宽已经当宰相够长了,但朝政被杨国忠这个小人把持,他不甘心。

    但他知道,他没有能力对抗杨国忠和五杨。

    除非李瑄归来!

    而李瑄离开长安的时候,一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明确自己变法的意志,即便战争胜利,也难以回来。

    裴宽只能含恨离开长安,到地方当太守。

    朝廷许多文人官吏,在等待“春风”,但杨国忠一有机会,就将变革派赶出长安。

    这是李隆基默许的。

    一月下旬,由于陈希烈柔和易于控制,在李林甫死后,靠近杨国忠,被杨国忠推荐为右相。

    李隆基没怎么思考,就同意杨国忠的推荐。

    杨国忠为增加自己的影响力,将吏部尚书改为文部尚书,自己兼任。

    将兵部尚书改为武部尚书。

    将刑部尚书改为宪部尚书。

    自杨国忠拜相后,李隆基认为天下太平,无复可忧,遂冬居华清宫,春回兴庆宫,以声色自娱,一切政事都委之杨国忠,自己高居无为。

    去年在华清宫的时候,一个月都未见到李隆基的身影。

    许多劝谏的信件,只能到达杨国忠手中。

    但也有例外,李隆基一直关心着安西的战事。

    哪怕再昏庸的君王,也痴迷于开疆扩土,以及身后的大事。

    谁不想成为千古一帝呢?

    李瑄的奏书至长安后,未入中书门下,由羽林郎交给内侍省,再由高力士,转交给李隆基。

    “碎叶水之战大获全胜,大食十万兵马全军覆没。那大食国王还敢在朕面前叫嚣吗?”

    “七郎虽满腹才华,但还是更适合当将领啊!古往今来,唯有七郎能以数千死伤,全歼十万大军。”

    南熏殿中,蒙蒙醉意的李隆基看到捷报后,一下转醒。

    诱敌深入,使大食孤立无援。还好他英明,没信边令诚的密奏。

    李隆基认为,大食败亡这么多兵马,河中诸国,大唐唾手可得。

    “是啊……打仗还得看七郎,其他不知兵法,没有武略,连赵括、马谡之流都算不上,不能相信。”

    高力士在一旁向李隆基说道。

    最近流言蜚语可不少,他不想李隆基被这些空穴来风的话误导。

    “不错!禄山刚奏请率范阳、平卢精兵去征伐奚族、契丹,一雪前耻。七郎就又要乘胜追击,饮马雷翥海。再加上南诏阁罗凤大逆不道,冒犯大唐,由鲜于仲通率剑南军征伐。或许今年又能像天宝元年的时候,连听三份捷报。”

    李隆基想起此事,颇为自得,丝毫没意识到穷兵黩武。

    更没想到,曾经已被李瑄安抚,忠于大唐的南诏为何会突然叛变。

    天宝元年的时候,王忠嗣、皇甫惟明、王倕,分别在朔方、陇右、河西,连连获得胜仗,为李隆基镀上赫赫武功。

    旁边的高力士欲言又止,最终也不敢多说。

    李隆基也曾因为高力士的劝谏,而雷霆大怒。

    他有自知之明,也存在侥幸心理。

    “七郎所奏皆应允,为立功的将士加官进爵,两京府库准备好绢钱,转运龟兹。尽快打造诸等级勋章,快马加鞭送往碎叶。”

    “罢七郎紫金光禄大夫,加为骠骑大将军,赏金千两,彩锻千匹,绢万匹,玉器百件。夺回河中,再败大食,另有重赏。”

    李隆基“君轻爵位”,李瑄立下这么大的功劳,他不在乎仓库,开口重赏,以示自己的威严和恩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