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http://m.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539章 重登吉林城 (第2/3页)
干才,所以吉林府也被先后十一任知府经营的十分富庶。
曾经的吉林船厂是如今大明三大内河船厂,仅次于四川的巴蜀船厂、湖广的湖广船厂。
单说吉林船厂内部工人便多达一千二百人,半数负责维护,半数负责造船。
此外、吉林的矿区和工厂也容纳了近一万四千余名工人,每年出产的水泥、木料、铁料等资源都十分可观。
不仅如此,吉林也拥有仅次于北京的农学院,并留有太学的分校在此研究适合东北的各类科技。
得益于每年都有权贵从京城返回吉林避暑,故此吉林的物价便宜,工作繁多,经济十分发达。
府内大部分百姓都把田地租佃给了别人耕种,只在吉林城内享受。
饶是如此,去年吉林府一府之地便交田赋二十五万六千石,税钱六万六千余贯,二者折色后,吉林府缴税十五万贯。
这份成绩放眼整個大明并不耀眼,但却是北方拔尖的存在,毕竟吉林人口在那摆着,虽说是府,人口却远不如一些大县。
可若是比人均,吉林则是整个大明朝保五望四的存在。
虽说人少,但以吉林为地名而聚集起来的文人士子却并不少。
关内北方士子聚集北京,长江以南士子聚集南京,而关外士子则聚集于吉林。
吉林城每年中举者不下四百人,中进士者也在二十位上下。
这样的情况,让这里成为了新政派重点培养人才的地方之一,而这样的情况则是朱高煦一手促成的。
唯有让东北在朝廷拥有足够份量的话语权,朝廷才能一直关注东北,而不是忽视。
“去吉林城看看吧。”
在听着张成山对吉林城讲解差不多后,朱高煦主动提出了要去吉林城看一看。
顾不上休息,张成山连忙护送朱高煦走下马道,并翻身上马,乘马为他的车队开道。
“陛下!”
“陛下!是俺啊!张五四!”
“陛下,俺是武忠,您还记得俺吗!”
“陛下……”
“陛下……”
朱高煦来到吉林的消息终究是瞒不住的,马车才行驶出关城不久,百姓们便已经从吉林涌出,在宽阔的五丈官道两侧,激动的向马车内的朱高煦挥舞双臂。
其中不乏一些残缺了手脚的老卒,即便乘坐轮椅,杵着拐杖,顶着灰白的头发也要来见这位带他们南征北战的陛下。
“下车走过去吧。”
望着车窗外那一双双不知如何形容的眼神,朱高煦选择了最累,却最提气的方式前往吉林。
他走下了车,瞬间四周百姓便躁动了起来。
山呼海啸的“陛下”声不断在朱高煦耳边响起,上一次朱高煦面对这样的场景,还是他远征西阳哈返回的时候。
历史的一幕幕仿佛又重现眼前,朱高煦心中格外感慨。
他与那些老兵卒们一一拥抱或拍手,尽可能让自己离他们近一些。
胡季、亦失哈等人警惕看着四周,生怕有人隐藏其中对朱高煦不利。
“陛下!”
熟悉又有几分陌生的声音传来,朱高煦顿了顿,反应过来后,这才在锦衣卫隔绝外的人群中瞧到了几张熟悉的面孔。
致仕回乡养老的李失带着一群低着头的人站在人群中,即便那几个人不抬头,朱高煦也能念出他们的名字。
李齐、李察、李赤……
这群曾经女真八卫的骁将,癸卯案中贪腐被夺爵的老臣也出现在了自己的面前。
瞧着他们,朱高煦万分感慨。
对于他们,朱高煦更多的是怒其不争,而非怨恨。
“放他们进来吧,回了乡,总归要给他们些面子的。”
朱高煦叹了一口气,示意亦失哈将他们放进来。
见状,亦失哈只能示意锦衣卫放李失等人进来。
李失倒是无所谓,他一直按照朱高煦的话在做事,并没有参与癸卯案中,是正常致仕归养,所以回来后就厚着脸皮道:“陛下,您回来了怎么不与我们说啊。”
“你倒是归养的不错,精神许多了。”
朱高煦评价着李失的状态,李失虽然已经五十几,但还是笑道:
“还是觉得这白山黑水过得自在,况且现在的吉林也不比京城差多少繁华,日子就那样。”
他一边说着,一边让开了身子,让朱高煦看到了低着头的李齐等人。
“陛下……”
李齐等人红着脸对他作揖,朱高煦叹气道:“都老了啊……”
一句话,便让几人红了眼眶,同时羞红了老脸。
若是朱高煦给他们摆脸色,怒骂或阴阳他们,他们兴许还不会那么难受。
可朱高煦这一如往常的关心他们,却让他们心中惭愧非常。
“吃一堑长一智,回来之后好好培养没有犯错的子孙,让他们将功赎罪。”
朱高煦交代着众人,随后便继续向吉林城走动,同时与那些残缺了四肢的老卒打着招呼。
尽管他们之中许多人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事后也追封了世袭降替的正六品、正七品散阶。
可这些东西,终究换不回他们残缺的血肉。
望着他们,朱高煦也是眼眶泛红。
他从不后悔起兵靖难,也不觉得对不起自家爷爷。
唯一要说对不起的,那便是战死的弟兄,残缺的兄弟。
“这伤口,到了阴雨天的时候疼吧?”
朱高煦瞧着一个六十多岁老卒的断臂处,伸出手小心翼翼的摸了摸,眼眶泛红。
“想到这胳膊是为陛下断的,那便不疼了!”老卒咧着嘴,笑容灿烂。
见状,朱高煦对身旁亦失哈道:“凡是还活着的弟兄,明日聚集军营,我要亲自与他们面对面说话!”
“是!”亦失哈应下,而朱高煦也在人群的簇拥中向着吉林城靠近。
吉林城的外围多出了一重二十四里周长的高大混凝土城墙,城墙外是一片片被划分好的居民区。
原先的城墙并未更改,还是保持原先的模样,只不过成为了现在的内城。
至于这高大的混凝土城墙,则是外城的城墙。
穿过外城区凯旋门的甬道,城内的百姓已然得知皇帝到来的消息,纷纷眺望城门。
眼看代表天子的旌旗出现,城内顿时山呼海啸,热闹一片。
“陛下——”
不论大人还是小孩,他们此刻都在热情的欢呼着,哪怕是一些七八十岁的耆老,他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