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29章 洪熙十二年  靖难攻略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http://m.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529章 洪熙十二年 (第2/3页)

    浔州伯盛庸、庆远伯刘真先后在十月病逝,享年六十五岁及六十二岁。

    闻讣后,朱高煦以二人于国有功,分别追谥为忠诚、忠肃,并着其嫡长承袭爵位。

    二人离去的噩耗还未消散,冬月中旬,沈国公王义薨逝,享年六十六岁。

    得知消息,朱高煦只觉得心里难受的紧,尽管因为癸卯案,他对王义等人已经十分失望,但说到底是跟随自己打天下的老臣。

    王义的薨逝,似乎代表着曾经的渤海靖难功臣也在一一退场。

    收拾了一下心情,朱高煦为其追封为胶东王,赐谥号忠武,其子王戎承袭沈国公爵。

    经历了这一场变故后,朱高煦将政务上的事情交给了朱瞻壑,准备趁着长吉铁路开通而前往吉林看看自己曾经奋战过的地方。

    只可惜大明朝始终还是离不开他,而他也终究没有下定决心前往吉林。

    在洪熙十二年的新春硝烟中,朱高煦还是穿着冕服坐在了奉天殿的金台上。

    隔着冕旒,群臣看不清他的表情,但他们都能从皇帝那魁梧的身材中了解他的健康。

    又是一年过去,尽管还没到他的生日,但他已经在走着五十岁该走的道路了。

    这一年,大明朝人口达到一亿一千四百余万,耕地七亿余四百余万,人口中的文盲比例下降到了36%的水平。

    这一过程,朱高煦花了整整三十年时间。

    如果算上朱元璋打下的基础,那就是整整六十三年。

    大明朝的财政达到了五千九百六十余万贯,其中农业税进一步下降到了53%的水平。

    从洪武三十三年农业税占比的65%到如今的53%,尽管下降的速度并不算快,但放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这距离大明脱农转工的目标已经越来越近了。

    朱高煦十分欣慰,而六军都督府也见状开始上疏开口。

    “陛下,如今东洲与北洲等宣慰司已经步入正轨,是否需要将南洲宣慰司也提上议程?”

    发起提议的是海军的杨展,他刚刚出巡南洋回来,五十六岁的他还算健壮,身体十分不错。

    “既然如此,便设南洲(澳洲)宣慰司,以及瀛洲(新西兰)千户所。”

    朱高煦开口准奏,杨展见状唱礼应下,朱高煦接着扫视了群臣道:

    “如今已是洪熙十二年,民富物丰并非朝廷自我夸耀,而是实打实存在的情况。”

    “尽管如此,可朝廷人口之增长速度却屡创新高,去岁更是达到四百一十六万的高度。”

    “若是以成人来算,此四百余万人每岁起码要一千二百余万石才能勉强吃饱,而这粮食数量需要六七百万亩耕地才能产出。”

    “国朝的耕地新垦数量在近年来也达到了顶峰,每年新垦四百余万亩便已经十分不易。”

    “若是这般计算,最多百余年,天下之粮食便不够朝廷百姓所食用。”

    “自古而今,凡是让百姓吃不饱饭的王朝,无有不倾覆者。”

    “想要让百姓吃饱饭,首要重视农学,如化肥之助产,亦或者是提高生产力。”

    “尔等大多都是经过小学、中学毕业再科举走上庙堂之人,想来对于这些话应该十分熟悉。”

    “正因如此,朕欲将今岁的太学支出提高至三百万贯,诸臣可有异议?”

    朱高煦都这般说了,群臣即便有意见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在大朝会表露出来,自然纷纷作揖行礼。

    见状,朱高煦交代几句后,便起身离开了奉天殿。

    听着身后山呼万岁的散朝声,朱高煦略微感到几分疲惫。

    不过当他返回武英殿后,他又重振了精神,继续面对着如此庞大帝国的繁杂政务。

    即便有着朱瞻壑和殿阁的帮忙,但他的担子依旧沉重,但这是应该的。

    不管是在他之前还是在他之后,人类史上还从未有过如此庞大的一个帝国。

    即便是巅峰时期的大英帝国,论起疆域也无法与此时的大明比拟。

    即便不算藩属国的疆域,大明现在直接掌控的疆域面积也达到了惊人的三千六百余万平方公里。

    如果算上藩属国,那大明需要管理的疆域达到了约七千余万平方公里。

    等到南洲宣慰司和瀛洲千户所设立,那还将进一步的提高。

    在没有无电线的这个时代,管理如此庞大的疆域,对于封建君主的能力要求太高。

    哪怕是老朱那样精力充沛的人来管理这么庞大的疆域,恐怕也很难将其给管理好。

    正因如此,朱高煦才不得不分权给六部,同时就连他也在考虑细分六部工作了。

    仔细想了想,他还是决定先把殿阁大学士的数量给增加起来。

    “擢浙江参议江淮为殿阁大学士,江西参议陆愈为殿阁大学士,肇州侯陈昶入阁为殿阁大学士。”

    “云南布政使赵轨入户部担任右侍郎,按察佥事张渤海任工部营缮清吏司郎中,监察御史于谦入都察院任都察院经历司经历”

    “东宫詹事府校书高观任詹事府主簿厅主薄,即日上任,不得有误。”

    “此外,刑部尚书金纯既然致仕,那殿阁大学士徐硕便退阁,任刑部尚书吧。”

    三言两语间,朱高煦便将朱瞻壑一派的数名大臣拔擢了起来,同时派徐硕出阁任刑部尚书职。

    一时间,几个比较重要的部门都有了朱瞻壑的人,朱瞻壑的势力也得到了迅速的提升,而这就是皇权的魅力。

    如果要正常的论资排辈,东宫这批人起码需要熬到四五十岁才有上来的资格,而今他们不过而立之年便已经步入京中担任要员,这是何等天恩殊荣。

    饶是跟随朱高煦几十年的亦失哈,也不免在此刻开口道:

    “这般拔擢,速度是否太快了?”

    “不快。”朱高煦摇头道:“小子上台,老人退居幕后是应该的。”

    “若不是地方上青壮派的勋臣二代子弟脱不开身,我本不该让陈昶入阁的。”

    叹了一口气,朱高煦继续道:“提前拔擢他们,我刚好也可以考校考校他们,看看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