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03章 直挂长帆  靖难攻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http://m.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503章 直挂长帆 (第1/3页)

    “放!!”

    “轰轰轰——”

    大阅兵的次日,在距离北京数千里外的交趾南部广平府西部的长山山脉中,随着火炮不断发作,一座矮山上的木寨寨墙也被随着摧毁。

    数十名明军步兵手持燧发枪与刺刀冲入木寨,喊杀不断,鲜血汇聚在一些低洼处,形成一个个小血洼。

    半个时辰后,木寨燃起火光,一堆堆残破的兵器被收集起来带往山下。

    山道上,百余名赤膊上身的长山蛮跪在地上,恐惧地看着四周的明军。

    “百户,这就是被俘长山蛮,一共一百四十七人!”

    俘虏面前,一名总旗官正在对面前人躬身作揖。

    在他的面前,一把遮阳的盖伞下坐着一道高长的身影。

    身影鼻梁高挺,浓眉长目,看上去英俊却有威严。

    “全部斩首,好教这些个蛮子知道我汉人能耐!”

    略带低沉的声音响起,可其中内容却让四周明军面面相觑。

    “百户,军中禁止杀俘,这恐怕……不妥……”

    总旗官语气迟疑,可面对他的话,那百户却轻哼道:“谁说他们是俘虏的,动手!”

    “额啊!!”

    总旗官甚至没有反应过来,身后的一百四十余名长山蛮便遭了屠刀,纷纷倒在了地上。

    总旗官惊恐回头,只看见一地尸体,不等他说什么,在他面前的百户官却站起了身来,对身旁的军吏交代道:

    “记下这一百四十六人,他们也有兵器,把他们充作斩首数,领到的赏钱平均发给每一個弟兄。”

    “是!”军吏喜笑颜开,四周的兵卒脸上也露出笑容,浑然不顾自己脸上沾染的长山蛮鲜血。

    那百户官走出盖伞下,露出的是一张略带稚嫩的脸,可他的个头却比四周的普通明军士兵高出近一个头。

    他上前拍了拍还在愣神的总旗官,手搭在他肩膀上。

    不多时,一句话传入了总旗官的耳中。

    “你已经二十八了,却还是一个总旗官。”

    “过几日我升副千户,我现在的这个百户位置……你来坐。”

    话音落下,这百户官撤开了自己的手,向旁边的马匹走去,熟练的翻身上马,抖动着马缰,呼吸间便离开了此地。

    留下的,只有欢呼的兵卒,以及久久难以平静的总旗官。

    一个时辰后,那离去的百户官率领十余骑先一步抵达了一个集结了数千兵马的集镇。

    这处集镇有被焚毁的痕迹,镇内的人口也比较少,只有一些青壮年,连妇孺都很少见,更不要提老弱了。

    此地已经被军队接管,而他们来这里的目的就是镇压附近的长山蛮。

    百户官骑马来到了一处临时修葺的小院前,熟练翻身下马并接受了检查,随后才走入小院内。

    他绕过影壁,下一秒便见到了正厅内进进出出的许多百户官。

    他与相熟的人点头表示招呼,随后便走入正厅内,对着正在研究沙盘的一名三旬武官作揖道:

    “广平卫第六千户第五百户官张祈奉命围剿长山蛮归来,这是军吏所记斩获,俘获兵器及甲胄已经在送往此地的路上,大约两个时辰内便抵达!”

    他毕恭毕敬的作揖行礼,并将怀中统计好的一张军吏信纸上交。

    一名武官接过后递给了三旬武官,武官扫视了一眼,满意道:

    “不错,这是你就职以来军功不错,这次斩六百余长山蛮,也能累功调往其它地方担任千户官了。”

    “末将不过是做了份内的事情罢了,不敢奢求升迁!”

    张祈大声回答,武官闻言也笑道:“不用自谦,你的本领还是不错的,连续几个月来都是围剿长山蛮各百户中战损最小,斩首缴获最多的一支,你拔擢为千户,对朝廷和你自己来说都是好事。”

    “行了,不用自谦了,先下去休息去吧。”

    武官摆摆手,张祈依旧一丝不苟的行礼,随后才转身离开了这处指挥使的临时衙门。

    瞧着他离去的背影,一名武官走到三旬武官旁边小声道:“他虽然有能力,但近来军中也有传他不受俘虏的消息……”

    “没有证据的话就别说。”三旬武官打断了他,随后开始继续安排围剿长山蛮的任务。

    相比较衙门内的繁忙,走出衙门的张祈则是脱下了自己的笠形盔,长舒了一口气。

    六月的交趾南部闷热无比,不管是在屋里还是街道上,无疑都是一种折磨。

    可即便如此,张祈却依旧开心,因为他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大明的军队只看能力和战绩,并不注重资历。

    “千户官……”

    张祈英俊的脸上露出笑意,可不知想到了什么,脸色瞬间恢复了平常。

    抱着头盔牵着马,他步行离开了这临时的指挥使衙门。

    与此同时,写着他名字的文册也送往了交趾都司衙门。

    只是距离他的拔擢被处理还有很长时间,而北京的阅兵典礼却已经进入了尾声。

    六月二十三日,海内外诸国使团怀揣着复杂的心理离开了北京。

    他们有的乘坐京津铁路前往了天津,由天津乘船返回本国。

    还有的则是乘坐已经修抵至宁夏会宁县的西北铁路前往西北,走陆路返回本国。

    来时他们底气十足,离开时却畏畏缩缩,心情无比沉重。

    压在他们头顶的大明朝更为沉重,而这无疑也坚定了各国效仿大明的决心。

    只不过在他们返回本国前,大明朝却已经翻过了这一篇章,将目光投向了漠北。

    阅兵结束后,军马被少量骑兵走开平卫向海喇儿放牧而去,大量的骑兵则是乘坐东北铁路前往海喇儿。

    在这前往海喇儿的队伍中,朱棣本人的远行无疑牵挂着所有人的心。

    “太上皇,您不能去啊!”

    “太上皇……”

    “把他给我拉下去!”

    北京东站前,夏原吉、郭资等数十名官员还试图劝阻朱棣,可却被决心已定的朱棣命人直接将他们架走。

    六十岁的夏原吉被燕山左右卫的兵马架了起来,往北京东站外送走。

    尽管夏原吉不断地劝阻,却依旧改变不了朱棣的想法。

    随着嘈杂的人被送走,朱棣这才扫视了一眼站台上的众人。

    渤海的王义、陈昶,以及革新派的孙铖、王回,守旧派的杨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