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99章 天子点兵  靖难攻略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http://m.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499章 天子点兵 (第3/3页)

在历史却因为朱能去世太早而导致他没有专人调教,如果不是他带着骑兵在鹞儿岭惨败也先之手,朱祁镇即便被围也能凭借马力撤退。

    当然,朱高煦不会把鹞儿岭惨败全怪在他头上,毕竟朱勇当时被朱祁镇所派太监节制,不救被伏太监,他也很难活着回到北京。

    至于方政,他虽然不是特别出名,但朱高煦记得他的儿子方瑛。

    方瑛年少出名,可以说参与了正统、景泰、天顺年间所有西南的战事,是明代中期为数不多以军功封侯的人。

    剩下的毛忠和曹义,都是在正统年间比较出名的名将,也先兵分四路进攻大明,二人有效抵御并反击,同时曹义还在土木堡后驰援京城,战功不算显赫,但也足够了。

    倒是最后的刘永诚,看到他名字的时候,朱高煦还以为自己看错了。

    他记忆中的刘永诚是一个太监,并且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六朝太监。

    在明代中后期的宦官心中,刘永诚与郑和地位崇高,刘永诚也被宦官们尊称为“刘马侯”。

    朱高煦以为自己看错了,可是他看了看,这上面记载的刘永诚战功确实不错,并且是北直隶人,靖难时投入军队作战。

    “亦失哈,宫中有叫刘永诚的太监吗?”

    朱高煦询问亦失哈,亦失哈摇摇头:“没听过。”

    “嗯,知道了。”闻言,朱高煦也不再纠结,纷纷对这些人的拔擢批红。

    做完这一切,朱高煦这才将目光投向坐立不安的王义和陈昶,二人在感受到目光的一瞬间也先后起身。

    “处理完了,就这么办吧。”

    朱高煦公事公办的说着,王义与陈昶闻言在心底叹了一口气,作揖过后拿着奏疏退出了武英殿。

    瞧着他们那落寞的背影,亦失哈不免难受道:“陛下……”

    “打住”朱高煦不想讨论他与渤海将领以前的事情,亦失哈见状也只能闭上了嘴巴。

    时间一点点过去,随着六月二十日如期而至,整个北直隶都因为京城的阅兵典礼而热闹了起来。

    在清晨的晨钟声里,北京的所有城门纷纷打开,而为了赶早的百姓们也鱼贯而出。

    提前出城的军队已经在现场维持起了秩序,但他们低估了百姓看热闹的热情。

    近二十万百姓涌上了阅兵台,除了诸国使臣阅兵的位置外,其余位置被抢占一空,说是人挤人、人坐人也不为过。

    好在阅兵台的工程质量不错,不然这么多人一口气冲上来,这阅兵台恐怕会被一些震动给弄塌。

    一个时辰的时间转瞬而逝,百姓们也渐渐的冷静了下来。

    “增加护卫,从几个城门分别抽调!”

    负责护卫整场安保工作的陈昶冷脸下令,将领们连忙调派兵马,将现场的安保工作加强。

    大明门被控制,在近二十万军民的注视下,一辆辆华贵的四轮马车出现在了他们的视线里。

    其中最为显目的,便是一辆由两头大象拉拽的大辂。

    “吼!!”

    当大象出现,原本稍微安静的现场立马热闹了起来。

    那山呼海啸的声音,让大辂之上的朱棣笑得合不拢嘴,坐在他身旁的朱高煦也嘴角带笑。

    “好多的人……”

    “这些人比我们国家的人都多……”

    “这得有十几万吧?”

    “不止,最少几十万!”

    “我看最少有一百万人!”

    常言人一过万无边无际,而长达数里的阅兵台更是给人一种一眼看不到边的错觉。

    在诸国使臣眼中,这是他们见过最大场面的一次阅兵,大明的国力在此刻彰显无疑。

    要知道他们刚刚从城中乘车出来时,道路两旁还有许许多多的百姓。

    也就是说,几十万人在城内,几十万人在城外,这就是世界的中心……北京城的底蕴。

    别说一些小国,就连日本、朝鲜、帖木儿、米昔儿、南国等自认为大国的国王和使臣都不由感到了震撼。

    “阅兵还没开始,这群人就已经被吓到了,哈哈……”

    朱棣爽朗的笑声在朱高煦耳边回响,朱高煦也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

    “万国来朝,二圣同车……此当为千古佳话!”

    朱高煦的话,让朱棣的笑声更为爽朗,而他也愈发期待起了接下来的阅兵典礼。

    大象拉拽的大辂在万众瞩目下来到了一处特别往高处修建的阅兵台前。

    朱棣与朱高煦被人搀扶下车,而朱高煦侧过身子示意道:“长者先请!”

    “好,那俺就不客气了!”朱棣没有拒绝,高兴的将俺这个自称都搬出来了。

    他们走上了七丈高的高台,高台如一个金字塔,他们父子二人所坐的地方为最高处,接下来则是亲王、公主,再往下是郡王和诸国国王,以及诸国使臣和大明官员。

    走上高台,这里面积不过二三百平,修建着一座规模不算大的亭子。

    亭子正中是两张椅子,而六部尚书与六府都督则是站在左右。

    亭子四周有竹帘遮挡四周目光,保障了通风的凉爽和隐私。

    二人入座,鸿胪寺卿见状走到了一个巨大的铜制喇叭面前。

    他深吸一口气,随后开始唱声:“天子入座,群臣入班!”

    声音喊出,经过训练的军队当即开始由近到远的加入其中,并进而唱礼。

    一时间,“天子入座、群臣入班”八个字通过一排排的阅兵台前兵卒口口相传,使得阅兵台上的百姓们得知了阅兵进度。

    兴许是紧张,总之百姓们纷纷安静了下来,一些孩童吵闹着,也被家长几个巴掌被打得安静。

    距离天子高台较近的百姓们,很快就看到了一辆辆马车上走下了一队队穿着各类服饰的藩国队伍。

    即便没有护卫跟随,这七十余国的国王、使臣数量也达到了上千人之多。

    这上千人代表了世界上八成以上能被称为国家的政权,掌握了除大明本土外,世界近一半的人口。

    只要大明开口,他们完全可以凑出几十万军队来征讨那些不臣服大明的国家。

    这群在本国位高权重的人,现如今却站在朱高煦与朱棣所在的高台下,等待鸿胪寺卿的宣召,方可入座。

    传承自先秦的华夏畿服体制在经过汉唐的发展,最终在大明洪熙年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