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96章 万国来朝  靖难攻略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http://m.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496章 万国来朝 (第3/3页)

现在是多少了,另外矿工和炼铁场工人数量多少,有过统计吗?”

    朱高煦询问起了钢铁产量,对此亦失哈也如数家珍般回应道:“经过太学对冶铁技术研究的进步,加上对高炉的改革,现在朝廷每年年产锻钢三千五百余吨,铁二十四万六千余吨。”

    “单算铁矿工人和炼铁场工人的话,数量是十八万九千人左右。”

    “算上所有矿场和产业链呢?”朱高煦又说出新词汇,但亦失哈之前就已经听过这个词汇,所以他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那大约八十二万工人左右,或许更多,毕竟海外的矿工数量无法统计。”

    “八十二万……”朱高煦颔首。

    这八十二万人代表了八十二万家庭,以大明二千万户的情况来说,现在的矿工比例已经超过4%的程度了。

    这看上去并不算很多,可如果加上其它产业,那这个比例兴许能更进一步的提升到7%,而这不过是大明开始进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第十个年头。

    能限制大明的,只剩下生产力了。

    大明的工业生产力在不断提高,而现有的全球人口市场还足够大明吃很多年。

    只要没有出现什么差错,朱高煦可以笃定大明的工业进度会领先世界百年,即便各国从大明获取了小学和中学的课本,他们却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培养这些人才。

    可大明不同,依靠新作物和化肥研究的粮食增产,加上北洲和东洲,以及昆仑洲和还未开发的南州等资源市场。

    再加上近在门口的天竺人口市场,大明完全可以利用可生产的手工商品去收割这些地方。

    不止是工业生产力,就连农业生产力也在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而不断提高。

    以大明眼下的疆域,开垦二十亿亩耕地轻轻松松,而这个进程需要扶持农民,让他们能心无旁骛的开垦荒地。

    其实他们也不需要什么扶持,以当下的大明税率,只要保证农民不受苛捐杂税影响,那他们自己就会自发开垦荒地,毕竟朱高煦早早颁布过开垦荒地的律法。

    凡是新开垦的荒地,其地免税三年……这就是朱高煦的政策。

    简单,但直接有效。

    他唯一还需要保持的,就是有控制的在贫困地区进行基础建设,以此来让当地贫瘠的用工市场变得繁荣起来。

    别的不说,单单说西北铁路的建设就让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大量百姓得到了实惠。

    他们如果老老实实的依照当地物价打工,那他们需要几年才能挣到现在一年的钱。

    朱高煦的铁路建设原本可以把成本更加压缩,但这对于百姓来说,能受到的实惠明显会变少。

    他要做的是给百姓实惠,让百姓有存款后,能够心无旁骛的开垦荒地,亦或者是从商。

    实在不行,哪怕他们把钱赚到再消费出去,也能刺激到当地的消费,而这些花出去的钱,朱高煦总能有办法收回来。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把江南的民间财富向西北转移,而这笔财富会通过商贸和各种不正当手段被人带回江南。

    这笔财富被带回江南后,又会被他用各种手段收归国库,最后用在西北。

    简单来说,这是大明朝内部的“三角贸易”,是一个朝廷调节地方经济不平衡的手段。

    这手段很粗糙,但却很实用。

    就拿上次癸卯案来说,虽说癸卯案大多以北方人为主,但他们的财富也同样聚集在江南,因为江南不管是土地还是房屋都具有一定的投资属性。

    这笔财富被朱高煦回收后,再次作用在了西北,而这次的投入是两千多万贯,西北的百姓总数也不过才六百多万人。

    可以说,只要勤劳肯吃苦,那每个西北百姓,都能从西北的建设中获得三到四贯的财富。

    这笔财富可以用来供孩子读书,也可以用来解决一家人一年的口粮问题,总之不管怎么使用,他们都得到了朝廷的关注。

    似乎是想的太多,总之在不知不觉中,朱高煦也乘坐步舆回到了武英殿。

    在他来到这里后,他却出乎意料的看到了在武英殿内焦急等待的朱棣。

    “爹,您怎么来了?”

    这还是朱棣退位以来,第一次回到武英殿,朱高煦为此惊讶并不奇怪,因为就连亦失哈都惊讶的连忙行礼。

    至于殿内与朱棣待了许久的殿阁大学士们则是十分尴尬,也不知道与太上皇沟通会不会引起皇帝的不满。

    “老二,这北征啊……”

    果然,能让朱棣焦急出现在这里的,也只有即将开始的北征事宜了。

    “您先别说,我来说!”

    朱高煦打断了朱棣,哭笑不得的与朱棣说了刚才自己与亦失哈交代的。

    “总之六月二十开始阅兵三日,阅兵结束后,您就能带着北直隶、山西、陕西的骑兵前往漠北了。”

    “好好好……”听到提前了七天,朱棣脸上洋溢起笑容,不由拍拍他道:

    “明天老二他们到了,你让他们先好好休息,后天一早去大明宫用膳。”

    “你就不用去了,最近诸国使臣来得多,你估计会很忙,我也就不差遣你了。”

    “儿臣领谕……”朱高煦闻言也毕恭毕敬的作揖,借此机会向殿阁的这群人展示自己与朱棣的关系。

    自朱棣退位,自己即位开始,民间谣言总是不断。

    自己虽不在意,但能借此机会展示展示父子关系,他也是乐见于此的。

    “好了,我去六军都督府看看北征路线安排如何,你理政吧。”

    兴许是过去十七年理政理怕了,亦或者是睹物思人,总之朱棣不太想在这与南京紫禁城太相似的北京紫禁城中。

    草草交代几句,他便乘坐步舆离开了紫禁城。

    朱高煦瞧着他远去,脸上的笑容也渐渐收敛,转身走入偏殿时,特意停下脚步,扫视了一圈殿阁大学士们。

    徐硕与王回倒是毕恭毕敬的行礼,倒是杨荣、杨溥、薛瑄三人略显慌张,显然是担心朱高煦把那些民间舆论往他们身上想。

    不过他们多虑了,朱高煦亲手办了那么多江南文人,恨他的人数不胜数,多几个少几个也无妨。

    千秋后人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那便足够了……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