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88章 担子难挑  靖难攻略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http://m.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488章 担子难挑 (第2/3页)

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不言而喻。”

    武英殿的正殿里,杨溥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向众人争论着铁路的问题。

    在过去的铁路修建中,江南几乎没有沾到任何一点的好处,反倒是一直在往外掏钱。

    不管是西北铁路还是东北铁路、两京铁路,甚至是当下的漠北、中原、四川、滇越、开汉等铁路,这些基本都是在长江以北修建的铁路,而广泛的江南地区却没有沾到一点好处。

    这么些年下来,地方上难免会有些不平衡。

    只是面对杨溥的话,坐在位置上的王回却反驳道:

    “杨学士所说这些地方,基本与长江水运相连,凭借长江,即便没有铁路也能做到商货通行,故此修建铁路只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与之相比,吉林虽然也有松花江,但松花江每年封冻长达四个月,四个月时间足够耽搁很多事情!”

    王回虽然是后迁徙渤海的人,但凭借这个身份,他也得到了许多不曾有的助力。

    他越为渤海和新政派冒头,他就越容易获得支持,这就是为什么徐硕在边疆埋头苦干那么多年,而他不过在京中耍耍嘴皮子就能最后与徐硕同台竞技的原因。

    坐在椅子上,徐硕也眼神复杂的看着自己这位昔日的好友。

    曾经他们在米仓镇的海滩无忧无虑的抓鱼捕虾,而今却坐在这大明权力中心唇枪舌剑。

    这样的变化,令徐硕倍感唏嘘。

    “我并未说长春与吉林的铁路不能修建,朝廷完全可以同时修建。”

    杨溥眼看王回牙尖嘴利,也不想为了这二百里铁路与他争辩,他想要的是这二千六百里的江南铁路。

    “朝廷的情况,确实可以再开建这两条铁路。”

    作为被朱高煦选出和稀泥的代表,薛瑄开口安抚了二人,其余人则是眼观鼻、鼻观心。

    徐硕没有主动去争取什么资源,因为他是朱高煦选出的人,选他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军队之中选不出人来,而他出身渤海,又没和新政派扯上关系,作为六军都督府在内阁的代表,他不可能轻易发言。

    杨荣与杨溥一派,自然不会反驳杨荣和薛瑄的话。

    王回闻言却皱了皱眉,毕竟江南铁路最少不会少于两千里,如果真的要修建这一条铁路,那起码耗费上千万贯。

    这上千万贯的钱粮如果投入到东北、山西、北直隶、山东,那无疑能让北方的经济更上一层楼。

    “江南铁路修建只是锦上添花,朝廷要做的应该是雪中送炭,例如当下山东虽有铁路,可只是鲁西有铁路,鲁东却根本没有任何铁路经过。”

    王回说着说着,突然起身对偏殿作揖道:“陛下,臣以为,应该修建一条从两京铁路东昌站前往济南、青州、登州二州的铁路。”

    “除此之外,也应该修建一条海州通往金州旅顺港,从金州通往定辽县的铁路。”

    “如此一来,日后若是走海路,辽东和山东也贸易得更为容易且频繁!”

    “强词夺理!”听到王回这话,杨荣都坐不住的起身作揖道:

    “陛下,这辽东与山东本就有铁路,即便修建了王学士所说的这几条铁路,能影响的也不过就是几百万人罢了。”

    “相比较之下,数量其十倍的江南铁路更能促进商品流通,让百姓安居乐业。”

    二人争锋相对,偏殿内的朱高煦却毫无动静。

    过了片刻,俩人腰都略微发酸了,偏殿内才响起朱高煦的声音。

    “你们说的都有理,但朕想听听另外三位学士的建议。”

    朱高煦的话音落下,杨溥便表态道:“陛下,臣支持杨荣学士。”

    “陛下,臣支持王回学士……”薛瑄是河南人,不想得罪王回,故此选择了王回。

    如此一来,便只有徐硕没有开口了。

    “真难办……”

    感受着四周投来的目光,徐硕暗叹一句,随后缓缓起身。

    他没有注意自己竹马兄弟投来的目光,或者说刻意忽视。

    “陛下,臣觉得当下修建铁路之钱粮已经调拨足够多,不管是江南铁路还是长吉铁路,亦或者是辽东和山东铁路,这些铁路都可以等漠北铁路、西北铁路、中原铁路和开汉、滇越、四川等铁路修建完毕后再议。”

    “现在朝廷继续扩修铁路,用的并非是朝廷的钱,而是百姓在银行的钱。”

    “这钱花出去容易,想赚回来就难了。”

    “朝廷现在还背负着数百万贯的利息等待偿还,臣以为应该稳扎稳打,而不是试图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徐硕在地方为官,也了解了户部的情况,故此他才认为皇帝并不赞同在现有的基础上扩修铁路。

    要知道,过往但凡需要修建铁路,皇帝不等群臣反应就已经派工部去勘察了,而今皇帝没有举动,就说明这些铁路都没有修建的必要。

    不得不说,他猜的很对……

    在他话音落下后不久,脚步声便从偏殿之内响起。

    不多时,朱高煦身穿常服走出偏殿,众人见状纷纷把腰躬得更深了。

    “徐硕说得对,朝廷有钱,但这钱不是朝廷的钱,而是天下百姓的钱。”

    “修建铁路不仅要从经济方面着手,还得看政治和军事。”

    “不是必要的铁路,都可以暂时推后,慢慢修建。”

    “诚然朝廷可以一口气修建你们所说的所有铁路,但这样的后果是什么,你们得考虑清楚。”

    “寅吃卯粮不是朕的性子,若不是为了南北弥合,朕也不会修建从江浦通往东北和西北的铁路。”

    “你们可以花钱如流水,但等到百姓需要用钱的时候,不知道你们怎么把钱找回来还给百姓?”

    朱高煦一边说,一边走上了武英殿正殿的金台,并稳稳当当的坐在了金台上。

    群臣随着他走动的方向而小心翼翼的转身,看着他坐下后才松了一口气。

    “你们也是平民子弟出身,百姓的钱来的有多不容易,应该知道才对,怎么反倒是不如徐硕理解的通透?”

    “朕最近读了《贞观政要》,其中‘辩兴亡’的篇章很值得朕警醒,不知道你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