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http://m.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486章 欣欣向荣 (第3/3页)
高煦的人。
就他对朱瞻壑的第一眼来说,他便觉得朱瞻壑绝对比不上朱元璋和朱棣,更不用说朱高煦,但他绝对比朱允炆要强许多。
为了观察自己这个女婿,沐春在接下来的谈话中从各个方面开始旁敲侧击的打探朱瞻壑。
朱瞻壑兴许知道,也或许没有考虑那么多,但他对于这些问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整体相处下来,他给沐春一种十分豁达,心胸开拓的感觉。
如果要评价,他觉得朱瞻壑就是那种知道自己实力强大,却不恃强凌弱的人。
他很英雄,但当皇帝可不是够英雄就能当的。
只是简单的试探,沐春就知道了朱高煦为什么要让朱瞻壑隐藏身份来云南担任胥吏了。
只可惜朱瞻壑没有理解其中含义,不然也不会光明正大的来找自己了。
尽管他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但以汉王府和黔国公府对他的态度来说,旁人很难猜不到他的身份。
想到这里,沐春忍不住摇了摇头,在心底暗叹一声。
家宴过后,沐春带着朱瞻壑前往了翠湖柳营,观看了远处军营的训练。
不得不说,沐春的军事能力有目共睹。
除了李文忠、沐英、朱高煦外,大明朝便很少能有将领能完全胜过他。
他们四人都是少年从军,并且在弱冠前便战功赫赫。
相较于朱高煦三人,沐春兴许略有逊色,但他十七岁出征,从西北打到西南,平原、山地、骑兵、步兵作战无一不精。
正因为能力出众,在沐英去世后,朱元璋压根就没想过让别人镇守云南,直接指定了沐春。
沐春的经历,朱瞻壑十分熟悉,毕竟自他出生到如今,便常常听他父亲说西北的宋晟、西南的沐春为大明西陲两大柱石的说法。
宋晟去世太早,他无缘得见,而沐春如今一见,果然与传说中相差不大。
从只言片语中,朱瞻壑都能感受到沐春对大明、对朱家的归属感,偶尔提到朱元璋和马皇后时,他更是声音哽咽,显然想到了曾经的一些事情。
有这样的人做岳父,就连朱瞻壑自己都觉得自己的运气很好。
“殿下这次去陇川,臣希望殿下能改变而归。”
眺望兵营,沐春也说出了和朱高煦一样的话。
他也看出了朱瞻壑黑白太过分明的性子,这性子不是当皇帝该有的性子。
他只希望朱瞻壑这性子能被磨平,不然对于大明朝来说,兴许不是一件好事。
“小子一定会的,届时小子还会再来看看岳父。”
朱瞻壑如此说着,沐春见状也没再继续说什么,只是带他围绕滇池游玩了三日。
期间朱瞻基也来找过朱瞻壑,不过他并没有和沐春过多交流。
汉王府、云南三司、黔国公府……
这是云南的三方势力,而王瑄基本不参与进来,毕竟相比其他人,他和沐春更熟悉。
只是由于当年他帮助傅茂阻断沐春粮道和援兵的事情,他与沐春从知己变成了现在的陌路人。
沐春虽然认为朱棣、朱高煦上位后的大明很好,但他还是过不了心里那个坎,王瑄也是一样。
简单在昆明府逗留了三日时间,朱瞻壑便前往了西边的陇川府。
中途他前往了大理,很想知道自家父亲口中苍山洱海有多秀丽。
兴许是因为这个时代气候太冷,加上大理居住人口并不多,故此这个时代的苍山有许多树木,洱海也清澈见底。
对于南诏遗留的那些遗迹,朱瞻壑没有兴趣去看,他的目光主要在这苍山洱海生活的百姓身上。
虽是语言不通,但朱瞻壑也舍得花钱寻觅翻译,故此了解许多西南的事情。
可以说,在明军没有解放他们之前,生活在土司治下的大部分人都是不幸福的。
他们吃不饱、穿不暖,由于世世代代都和土司所绑定,他们面对一些土司的残暴也不敢反抗。
即便碰到善良一些的土司,他们也会因为土司与土司之间的争斗被波及,生活没有安稳可言。
洪武年间,汉人还能穿草鞋和粗布麻衣,可他们就是光着脚,顶多用点布料来勉强遮挡重要部位。
自永乐年间云南改土归流开始,他们的日子才渐渐开始好了起来。
昔日属于土司的土地被均分给他们,朝廷也会发粮食给他们,鼓励他们大量开垦新的土地。
不仅如此,他们的孩子也能读书写字,而他们也在大基建的背景下可以前往官道附近应聘工人,给官道修葺来获得工钱。
在朱瞻壑看来,每日二十文的官营工价极低,但是每当他想发怒的时候,那些脸上洋溢笑容的百姓就会将他的怒意驱散。
“你是京城来的,那伱见过永乐皇帝和洪熙皇帝没有?”
一个身穿白族服饰的七旬老太太询问朱瞻壑,她的眼睛灰蒙蒙的,似乎看不见东西。
坐在朱瞻壑身旁的一名青年闻言,当即也为朱瞻壑翻译起来。
“见过,但隔着很远……”
朱瞻壑坐在不足一尺高的矮凳上,不明白这个七旬老太家住土屋,为什么还能笑得那么高兴。
“他们肯定长得很慈祥,就像是菩萨一样。”
“慈祥……”朱瞻壑不知道该说什么,他爷爷倒是挺慈祥的,但他父亲……
“慈祥嘛,如果不是皇帝派兵来,我现在还是奴隶,都活不到这个时候。”
那老太太把自己的脚伸出来,脚上有曾经戴过镣铐的伤痕,朱瞻壑能看出来,全因为他曾经在海喇儿城见过流亡逃难而来的蒙古奴隶。
他们的腿上,也有这种类似镣铐、木枷之类的伤痕。
“现在日子好了,能吃饱饭了……真羡慕你们有好日子过,我都不知道还能活多久。”
那老太太显然很早就失明了,但朱瞻壑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自己能在他脸上看到那所谓“好日子”的景象。
兴许国泰民安不用走遍山川大地,只要看看百姓的脸,看看他们的表情就能清楚一切。
想到这里,朱瞻壑点了点头:“会越来越好的!”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