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86章 欣欣向荣  靖难攻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http://m.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486章 欣欣向荣 (第1/3页)

    “首要做的就是还是大力生产化肥,必须要让百姓们不说全部,起码高产区的百姓要能用上化肥。”

    “现在有了铁路,只要南方的粮食产量足够多,就能调集足够多的粮食前往北方,实现南粮北调的目标。”

    洪熙六年四月初,在朱瞻壑乘车南下前往云南的时候,朱高煦正漫步在北京城南的一块数千亩稻田之中,他的身后还跟着十余名身穿常服,好似农民的三旬青壮年。

    可以看得出,这片稻田不同于这个时代的其它稻田,它们生长的比较粗壮,而田间也有不少正在播撒颗粒状的“农民”。

    这里是北京太学农业研究院的试验田,而接受实验的都是他们经过筛选培育弄出来的优良水稻。

    这些优良水稻经过培育后播种,并播撒了化肥厂生产的天然鸟粪化肥。

    在丰富的营养物质加成下,它们生长的状态喜人,产出也必然不会太低。

    “现在江南的化肥厂主要还是生产两种化肥,一种是鸟粪化肥,一种是骨粉草木灰化肥。”

    跟在朱高煦身后,负责农业研究的袁徵与朱高煦解释道:

    “前者每年经过蒸汽机调试,流水生产下,每年能产出十二万吨,后者由于开荒频繁,每年产出能达到三十万吨。”

    吃饱饭是第一步,而这第一步需要很久才能实现。

    他现在所想的,就是让粮食产量变高,同时增加足够多的副食品,让百姓能吃饱饭。

    朱高煦听完袁徵长篇大论的汇报后并不满足,他对袁徵说道:

    只有百姓能吃饱饭,大明朝才能长治久安,才能足够太平。

    生产力必须得到突破,才能不断延缓它降临的时间。

    喝粥能吃饱,吃饭吃肉也能吃饱,但这其中差别却是天差地别。

    “除此之外,民间的养殖场数量也不断增加,相较于永乐五年翻了一倍。”

    这种情况下,百姓的日子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下降,大量中产阶级会在漫长的时间中随着人口增加而不断消亡。

    由于战乱,所以除宋以外,历朝历代开国时都是地广人稀的局面,人均口粮自然很多。

    袁徵苦口婆心的解释,朱高煦闻言却道:“百姓负担不起,朝廷就补贴,每斤降价也要卖出去。”

    届时要么就是开拓南洲,要么就是通过经济或迁徙手段来控制东洲。

    朱高煦见状停下了脚步,袁徵也开始阐述说道:“农业部对永乐五年和洪熙五年做出了大致的推断和记录。”

    “整体算下来,如果户部的人口情况没有出错,人均粮食是八百零二斤,油八斤四两,肉蛋奶平均二十斤。”

    这其中,不管是化肥还是蒸汽机、育种培优……这些都是提高生产力的技术和手段。

    “陛下,想要在江南和湖广这些高产区推广,这点产量远远不够,但这已经达到朝廷的极限了。”

    他在做一件很激励人的事情,为了这件事情的成果,他可以抵抗住世界上绝大部分的诱惑……让大明的百姓吃饱饭!

    “说这些没有,说些实际的,有用的。”朱高煦不想听这些阿谀奉承的话。

    诚然,大明现在的百姓不存在说吃不饱饭的情况,但这是对比前朝,而非现在。

    正常来说,这种地广人稀的红利能吃八十年左右,超过了这八十年就会陷入土地兼并,亦或者说财富过于聚集顶端的经济陷阱。

    “朝廷北方的牧场有六十余万头肉牛,十二万头耕牛,肉牛每年能出栏五万余头,基本都往南方运输,耕牛能走出八千头向南方提供。”

    “此外,养猪……”

    “这……这……”袁徵显然没想到自家陛下会那么注重农业,于是咬牙道:

    “臣等一定会把化肥的成本给降下来,请陛下放心。”

    “我们不能止步不前,而且现有的人均口粮也有问题,因为你们没有去除喂养牲畜的饲料粮食。”

    “永乐五年,大明朝的主粮产量约六千万吨,油类产量约二十五万吨,肉蛋奶虽然无法统计全国,但根据南京、北京、成都、辽阳等地采集数据来说,大约是平均每人十二斤。”

    “除此之外,红薯、土豆、玉米等新作物的产量达到四百六十余万吨。”

    大明的耕地开垦数量在眼下还能大大超过新增人口数量,但随着有效之土地的不断减少,这种情况终究会在未来某一天宣告结束。

    可以说,这种经济陷阱在朱高煦合理的新政分配后,降临的时间会来的晚一些,但它始终会来。

    “户部会每年拨出五十万两来扶持农业,把化肥成本降低到四文每斤。”

    “农学院的进步我看在眼里,兴许现在的进步比起洪武、永乐年间来说,百姓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但这还是不够。”

    “在提升亩产上,前者能稳定在20%,后者在14%上下。”

    袁徵听懂了他话里的意思,于是连忙从身后的博士手中接过文册。

    不过最为朱高煦所关注的,还是最基本的粮食问题。

    “况且,化肥的成本在每斤五文,一亩地最少需要二十斤,普通百姓根本负担不起。”

    “兴修水利是对农业的投资,化肥也是一样。”

    朱高煦想听到的,就是现在的大明农业有没有进步,或者进步多大。

    田埂上,朱高煦听着这些文人不喜欢听的东西,心里却升起不少自豪感。

    “经过十七年的新作物引进,牲畜选育,化肥推广,洪熙五年的主粮产量约七千四百万吨,油类得益于花生推广而增加八十三万吨,肉蛋奶根据两京铁路沿边采集数据,城镇平均每人每年二十斤。”

    “各类情况,实际上都有增长,其中新作物带来的新饲料开始用于喂养牲畜,加上合理的选育后,肉牛数量从永乐五年的全国官府衙门有记载的四百四十余万头,增加到了六百三十万头,公牛产肉量从四百八十斤增加到了五百六十斤。”

    大明至今已经五十六年,经过朱高煦的一系列改革再分配,随着大量资源投入,成百上千万亩的荒地被不断开垦。

    “如果北方的新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那亩产的肉牛和耕牛数量也会增加。”

    只是十七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