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http://m.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483章 远征克什米尔 (第3/3页)
,同时对身后吩咐道:“记一下斩获,虽然朝廷不一定给赏银,但记下毕竟有个盼头。”
“现如今我将铁路修抵海喇儿,甚至步步向着燕然城逼近。”
整整一个时辰后,这片河谷除了身穿明亮扎甲,手持马枪的明军骑兵外,便再无任何人。
如果不是自己承诺了会让他率兵北征,兴许朱棣恨不得天天叫自己去大明宫与他说话。
这样的场景发生在广东各地,一时间各地百姓都对朝廷歌颂起来。
“杀的痛快!”
想到这里,朱高煦就略微有些烦躁。
“陛下,太子殿下回来了。”
熟悉的声音响起,朱高煦一直看着殿门口,故此把他看了个清楚。
“真的发钱发粮啊?!”听到这话,所有人愣了愣,下一秒立马反应过来,向着那被飓风摧毁大半,好似废墟的村子跑去,一边跑一边叫嚷。
“跳梁者必诛!”
朱瞻壑五尺九寸(188cm)的身长放在这个时代,宛若小巨人般,便是比起朱高煦也只矮了两寸。
“依托铁路,江南的物资最多一个半月就能运抵海喇儿城,省下了数百万民夫的人力。”
当然,他更担心的是乌斯藏都司两千兵马战败后,燧发枪被缴获,故而影响到其它地方。
虽说自家父亲光看外表似乎才三十二三,但实际上他也是四十二岁的不惑之年了。
“把秃孛罗胆小怕事,向来只会依附强者。”
“陇川那边,等到明年元宵过后就会开始铁路的修建,只可惜当地地形复杂,不能联通昆明,若是可以,那便省去朝廷许多事情了。”
正因这里足够险要,他们才抵挡了足够长的时间,撑到了李英率军抵达。
“私自出兵,打赢了还好,如果打输了,那就有些糟糕了。”
站在朱高煦身旁的亦失哈也脸色不好看,只觉得李英未免有些太冲动了。
“都指挥使,如果只是我们得利,朝廷不得利,那朝廷很有可能会降罪,得为朝廷争取点利益才行。”
“你!”李英闻言生气,但军吏拦住了他:“都指挥使,已经不错了,他们这地方看样子也没有太多好东西。”
“去吧!”朱高煦一挥手,手也下一刻抓住了朱笔,准备好好理政。
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两个月,朱高煦才刚刚得知这则消息,这让他颇感头疼。
班值太监突然开口,朱高煦手中朱笔一顿,抬头道:“宣他进来。”
“工价四十文?”
“把缴获的兵器给他们,这些东西带着拖累队伍,也不值什么钱。”
“你这次南下,应该见到正在修建的漠北铁路了吧?”
象雄城建筑物依山叠砌,逶迤而上,从地面直到山颠,层层叠叠,组成一组雄伟的建筑,整体落差足有百丈。
消息传回北京时,已经是洪熙五年的九月中旬了。
“另外让俄力思军民元帅府的思若满剌征募两千人,把这些东西作为战利品给我运往喇萨。”
也就是说,缴获了一具胸甲就等于斩首一个人,而一具胸甲的重量在十几斤到二十几斤不等,携带起来比较麻烦。
“没错,就是四年。”朱高煦颔首,脸上带着几分骄傲:
“儿臣受教。”朱瞻壑作揖表示受教,随后才开口道:“那儿臣就去见娘亲和圻弟他们了。”
“如果朝廷需要,我们愿意每年上贡一百两黄金和五百两白银……”
朱瞻壑露出笑脸,不等朱高煦回答,便率先说道:“我与爷爷说不会的,现在国库可是十分充盈。”
“啪啪啪啪——”
朱高煦只能亡羊补牢,毕竟在他看来,阿里地区在这个时代的战略价值并不大,等几十年过去,如果大明的科技有进步,届时再向阿里地区进发也不迟。
李英之所以驰援古格,正是因为前往喇萨的僧人说古格有丰富的金银矿,并且会在官军驰援后给予回报才前来的。
“大概说的就是这些。”
“当然,朝廷的兵马也是需要钱粮维护的,故此即日起,俄力思军民元帅府每年需要向喇萨上贡黄金五百两,白银一千两!”
“儿臣知晓,请父亲放心。”朱瞻壑肃穆作揖,朱高煦也颔首道:
站在一旁默不作声,只是含着笑意的亦失哈躬身对朱高煦道:
“殿下看样子接触到了不少东西,比较之前圆滑不少。”
“切忌,为君者不能穷兵黩武,理当王霸道杂之,军政与经济一把抓。”
现在看来,那两个箱子的黄金白银,起码价值数万贯。
“去过了,爷爷让我来问问您,北征该不会推迟吧?”
不多时,上百个男丁浩浩荡荡向着镇子聚集而去。
“些许胡虏,不足为虑。”朱高煦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大明在他手中,毫不畏惧任何一方势力。
李英话音落下便不再想继续说什么,不过这时一旁的军吏却开口用汉话说道:
班值太监唱礼,呼吸间便见一道身影走入武英殿内。
这组建筑群,背山面水,占据有利地形,充分考虑了战争的因素和防御的功能要求。
“若是能将漠北纳入国朝疆域,那父亲便是我汉家第一在漠北开辟郡县之人。”
“你这次南下,先在京城好好休息,陪陪你爷爷,等明年元宵过后再南下去云南。”
“我知道广东的百姓们遭遇了龙挂袭击,许多百姓害怕流离失所,心情很难安定,所以我现在手书月报来安抚百姓,并给你们做出承诺。”
今年岁初只有把秃孛罗遣使上贡,故此他才能想到是把秃孛罗传来的消息。
不止是他,就连他身后的明军也是同样的模样。
自己这次南下理政结束,若是能回来帮帮他,那便也算尽孝心了。
不仅是他,就连朱高煦也同样觉得。
一群受了灾的百姓七嘴八舌说着,那青年也挠挠头道:
“反正报纸上就这么写,衙门也不可能不按照皇帝说的来办事吧?”
“我一定为将军作证!”思若满剌回了一礼,而李英见状便安排军队在象雄城外扎营。
翌日清晨,他带着略微忐忑的心情踏上了返回喇萨的崎岖道路……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