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74章 大明银行  靖难攻略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http://m.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474章 大明银行 (第2/3页)

海外有矿区的地方也如此。

    “你不用太担心银行的事情,不出三年,我敢保证银行内最少有两千万贯的不动储蓄。”

    这次北征虽然没有遭遇什么敌人,但朱瞻壑确实将书本知识运用到了实际中,故此对以往嗤之以鼻的教材也开始上心了起来。

    在银行开业的同一天,各地报纸争先恐后报道了银行的规矩和政策,其中当地存,异地取的法子尽管很早就出现,但过往都是私人或商帮在做,第一次有朝廷参与其中。

    朱高煦目光扫视群臣,语气铿锵有力:“朕会查出来,朕一定会查出来!”

    在他们的视角来说,朱高煦这步棋确实不太好,甚至有些牵强。

    故此,商贾及百姓们并不知道朝廷的银行能否信任。

    历经十八年的政策推行,大明的人口增长了近一千三百万,以这个时代的夭折率来说,无疑值得歌颂。

    一时间,夏原吉等人心底百感交集,朱高煦则是将孔府的事情搁置:“好了,朝会继续吧!”

    话说到这里,朱高煦也满意道:

    “虽说不能联通关中,但能抵达凤翔也不错了。”

    尽管朱高煦将朱元璋时期的三十税一调整为十税一,但由于他大力整顿吏治,使得洪武年间的踢斛淋尖和各类隐藏杂税被彻底解决,故此百姓的负担不仅没有加重,反而减轻了许多。

    “一年差不多五十万贯。”郭资回应着朱高煦,朱高煦颔首道:

    虽说中原很早就开始有惠民和社会福利等政策,但从没有像朱高煦这种,持续投入百万贯以上的皇帝。

    “加上海外的白银和铜钱不断涌入,实际上民间已经开始从半实物半货币交易转向了完全的货币交易。”

    在他离开之后不久,工部的黄福便找上了门来。

    朱高煦询问郭资,郭资也开口道:“只算生产并足月而活的,约一百六十万左右,剩余增长的,多是从云南改土归流中被登记造册的百姓。”

    朱高煦宣他入殿后,他便直接交上了一份地图与一本文册。

    “过去四个月,朝廷在地方上的两千四百家银行,除了官吏的俸禄开户,民间开户数量仅有二万六千四百三十七,存款五十八万六千余贯,但调动的比较频繁,每日调动规模在两万贯左右。”

    “只要两京铁路、东北铁路修通,那依托长江和恼温江,银行完全可以依托铁路和水路,实现两个月内运输任意一笔钱抵达两京十六布政司的各地银行。”

    “我早就猜到了,那从兰州通往哈密的这段可以修建吗?”

    “杂项、商税、矿课、关税、盐引、茶引折色一千二百二十七万余贯,各项丝绢棉布折色三百五十六万七千余贯。”

    孔府的财富积累确实很迅猛,嫡系与旁系和姻亲关系的二十几个家族,通过各种手段从洪武元年至今敛财如此。

    只要有人买报,他们便愿意为这些人读报。

    各地的报社,也开始以府、县扩散,许多县已经有了自己的报社和县报。

    当下六军都督府手中军屯田已经不足二百万亩,渐渐与财政脱钩,这也是朱高煦想看到的。

    尽管按照世界人口比例来说,大明的人口占据世界大概30%的数量,但这相比较朱高煦所设想的局面来说,这点人口还远远不够。

    “朝廷从永乐五年开始就不断铸钱流入市场,算下来这些年也铸了七八千万贯。”

    相比较之下,后世五十年时间,人口增长率达到了240%还多。

    朱高煦见状,拿起桌上的一本文册开口道:

    “去岁新增的人口几何?”

    在内心轻嗤一声,朱高煦便也起身在山呼万岁的送声中返回了乾清宫。

    可他是皇帝,他想剥夺孔府的一切,没有人能阻拦,但他这样的做法,只会使他在文人中的名声变差。

    这般想着,朝会也在朱高煦的走神中慢慢过去。

    “现在海外的吕宋、锡兰、旧港、昆仑洲、木骨都束、忽鲁谟斯、榜噶喇等宣慰司、官场都已经在修建银行,并储备了一定数量的新钱。”

    “西厂查抄金三万四千六百三十二两四分,银七十五万六千七百八十二两三钱,铜钱二百五十九万二千一百七十四贯三钱,宝钞一百七十五万六千四百二十七贯。”

    这样的做法,自然使得被迁徙百姓怨声载道,其中不乏有对朱高煦私下写史,对其诟病的人。

    朱高煦不在乎名声,可他们并不想朱高煦被人污蔑。

    正因如此,卖报成为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手段之一。

    “经户部计算,算上查抄所获,折色为五千四百六十余万贯。”

    朱高煦目光扫视六部的夏原吉几人,夏原吉几人闻言纷纷在心底叹气。

    瞧着他的背影,朱高煦不免唏嘘:“看样子我有生之年是享受不到坐铁路去西域的日子了。”

    “去岁天下田亩数为六百八十六万七千九百一十九顷,又余三十二亩六分。”

    见朱高煦没阻拦,黄福这才作揖离开了武英殿。

    “朝会开始前,我想先说一说尔等眼中圣人之后的事情。”

    一份报纸一文钱,口才好的人一天能卖出去四十几份,口才差的也能卖出七八份。

    “另外,西北的铁路都难度如此,西南更不用提。”

    不过就算如此,朱高煦一经联想,还是不免唏嘘。

    七月,武英殿内郭资只觉得嘴里发苦,不知道怎么评价银行的情况。

    “恐怕修建不了。”黄福定了心神将结果说出,朱高煦闻言也叹了一口气:

    正因如此,朱高煦才想要刺激刺激他们,想看看有没有几个不长眼的跳出来,刚好滇南需要大量移民。

    “卖报卖报……”

    报纸走入人们的生活已经三四年了,人们已经开始习惯从报纸上获取消息。

    “卖报卖报,大明银行发行东北、西北、两京铁路国债,年利息五分,存一贯得五十文,存十贯得五百文,存一百贯得五贯钱咯!”

    瞧着他们这副模样,朱高煦将文册放在桌上:

    “我记得,以孔府的俸禄和太祖高皇帝、太上皇赏赐的赐田,理应攒不下来那么多东西才对吧?”

    黄福面露犹豫,朱高煦闻言也早就做好了准备,他点头道:

    “你放心说,我早就做好了准备。”

    最末便是组织大量百姓前往银行存取钱,让过往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