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http://m.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473章 父债子还 (第2/3页)
么样?”
“……”朱高煦显然没想到老爷子记性那么好,只能改口风道:
“因为我知道我那大兄是什么人,与其等他动手,还不如先下手为强。”
起身摆驾回乾清宫的他在抵达乾清宫后,便见到郭琰带着已经身为贵妃的张奉仪、朱瞻圻在宫门迎接他。
一时间,山河二省连带南直隶江北地区都不由震动起来。
“既然如此,那儿臣就告退了。”
“军校的事情不急于一时,稍许你大哥回来,你与他沟通沟通就知道中学的知识有没有用了。”
“您看看,我那大兄把我十二叔逼的自焚绝嗣,再看看我们爷俩,我那大伯的几个儿孙还活得好好的,这一对比,差距不就出来了吗?”
朱允炆要是知道,高低得给朱高煦磕一個。
对于朱高煦,他始终保持着戒心,因为在他看来,朱高煦并不像朱棣,反而更像朱元璋。
朱瞻圻虽然只有十三岁,但依旧继承了朱高煦的基因,身高五尺四寸(173cm),看上去与一些十五六的少年人差不多。
见状,郭琰眼神示意朱瞻圻上前自己解释,十三岁的朱瞻圻只能上前作揖道:
“爹,儿臣觉得在中学学着没什么意思,想直接去南京的军校就读。”
在他的吩咐下,孔笙九族内的所有人尽数被论罪,而作为朝廷目标的孔府,则是以私藏前元官服、印章,私刻诋毁太祖高皇帝石刻,以及勾结山东官员以权谋私等等罪名牵连。
“眼下看来,事情与我们预估的一样,不同的是我们把太平和把秃孛罗两部收入了朝廷麾下的燕然都司中。”
郭琰没有立马教育朱瞻圻,而是等到朱高煦回来,借助朱高煦开头才紧跟教育。
他将为朱棣喝空的茶杯斟茶,继续安抚道:“文官不知兵,况且出征前你我父子便有了准备,此战马哈木很有可能西遁。”
瞧着他那模样,朱高煦嘴角一挑,阳光透过窗子斜照他脸上,照得他目光炯炯有神。
朱标的几个儿孙,除了朱雄英早夭,朱允炆自焚以外,其余的朱允熥、朱允熞、朱允熙可都过得不错,就连朱允炆的儿子朱文奎都还活得好好的。
等他们研究明白铸铁炮技术的时候,大明朝恐怕已经在向线膛炮稳步前进了。
交还兵马后,朱棣便气呼呼的返回了大明宫。
只是开朗过后,他还是不免唏嘘道:
对于朱标这一脉,朱高煦根本懒得去收拾他们。
“至于瞻壑,成长倒是不错,当个千户官也绰绰有余,更进一步还得细看日后。”
“演戏?”朱棣表情错愕,不敢置信的看向朱高煦:“你觉得朕是在演戏吗?”
“你自己看着办就行。”朱棣回应一声,朱高煦见状也作揖行礼,而后走出了养心殿内。
“人都走没了,父亲何必还要继续演戏呢?”
朱棣交代起了姚广孝那边的事情,格外提醒朱高煦别去叨扰他,对此朱高煦颔首回应,末了回答:“安排去太常寺做事吧,不容易出错。”
对此,朱高煦只是轻笑:“那您得保重好身体,下次北征恐怕不会那么快了。”
“你这么说倒也是。”朱棣捋了捋大胡子,被朱高煦说服了。
忙于政务的他,疏于亲子关系,尽管他很少把威严带到后宫,但朱瞻圻他们依旧惧怕自己,正如老头子惧怕自家爷爷一样。
“古往今来,许多君王乃至李世民都将这个民视为每个时代不同的豪强士绅,而今时代变了,尽管民的主体还是他们,但在我这里,民即是天下人,不论高低贵贱。”
“有些可惜,姚广孝不能为我所用,但想想他年纪,估计也用不了几年,因此便只能苦笑了。”
“等我下去的时候,我带着《天下四夷宾服总图》下去,我就不信爷爷看见这《天下四夷宾服总图》还能在下面再收拾我。”
“六十啊……”朱棣略微感叹,朱高煦闻言安抚道:
“六十正当年,爷爷都活到了七十一,您难道会输他吗?”
朱高煦注意到他的举动,当即停下朱笔等他开口。
姚广孝是一个合格的谋士,但他的出谋划策几乎都是为了朱棣。
“陛下?”亦失哈好奇询问,朱高煦却摸了摸八字胡。
“算了,现在说这些也没用,您要是真的怕了,那等您以后下去了,就说是被我逼着造反的就行。”
朱瞻壑自觉战绩已经不错,可朱高煦头也不回的对他进行教育。
冶铁技术的进步代表铁制品的价格低廉,铁制品价格低廉就容易推广,因此单从民生就能看出一个国家的冶铁技术如何。
“况且你若是也喜欢打仗,那也应该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治理好地方,才能更好的打仗。”
朱高煦作揖要走,不过临行前想到了什么,不免询问道:
“对了,少师在大明宫居住如何?”
“老二,你这些年,难不成就没坐过这类似的噩梦?”
不多时,他带着俩小子来到了养心殿前,但见王彦唱礼“陛下驾临”,殿内顿时跪倒一片。
穿过长廊,朱高煦龙行虎步的向前走去,朱瞻壑和朱瞻基则是穿着鸳鸯战袄紧跟他身后。
在他走后不久,朱高煦渐渐处理奏疏入神,等他回过神来时,却已经是黄昏了。
朱高煦起身拍了拍屁股上不存在的灰尘,笑着道:“前提得养好身体。”
“根据杨善人和西厂的消息,划线之后他们倒是老实了不少,但小摩擦依旧不断。”
“当下已经十月中旬了,再过一个半月,我也就五十九岁,晃一晃便六十了。”
朱棣稍微遗憾的就是自己的班底不如朱高煦,亦或者说他不如朱高煦会带人。
朝鲜花费了上百年时间才从大明得到了稍微先进的冶铁技术,日本则是在壬辰倭乱中才从掠走的朝鲜工匠手中得到了较为先进的冶铁技术。
朱元璋和朱棣都瞧不上曲阜孔府,但在即位后,他们无一例外都选择了赏赐曲阜孔府,因为这是笼络读书人的手段之一。
对此,朱棣也舒缓一口气道:“南下路上,我便听说朝中有许多人说我这次北征徒劳无功,说我老了,不复以前……”
走入其中,朱高煦果然看到了一身鸳鸯战袄的朱棣正坐在主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