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http://m.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468章 洪熙元年 (第3/3页)
监数量控制在一千五百人,算上庖厨也不过一千七百人。”
他习惯性称呼郑和为马和,朱瞻壑闻言也作揖回礼,而后跟着郑和入座。
郑和毕竟和朱棣在草原打了十几年的仗,对于漠北的情况,他虽然不是很了解,但从开平卫北上数百里的情况他还是十分了解的。
“太子殿下求见……”
朱瞻壑坐在马车上,看着宽阔街道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不免发出啧啧声。
只是在没有放开人口随意出行的这个时代,南京的人口恢复速度已经名列前茅了。
朱瞻壑心虚的作揖退出武英殿,来到殿外便见到了前来接他的郑和。
不过你大爷终归是你大爷,交流几次后,朱瞻壑最终还是说不过朱高炽,只能埋头吃饭来缓解尴尬。
在经过盘查后,朱瞻壑下了马车,走入宫城内,乘坐早有准备的步舆前往了大明宫的养心殿。
可以说,在大部分学子看来,医生或许是个不错的职业,但在整个时代背景下,医生就是中九流的行当。
“至于燕然都司就更不用多说,尽管名义上掌控漠北东部和漠南地区,但拥有汉人的地方只有开平和海喇儿,两城以军事边塞为主,居住的百姓合计也不超过五万人。”
“漠北之地有许多露天矿藏,可由于人力不足而无法开采。”
这种心气到了战场上,是要吃大亏的。
“诶!你这小子……”朱高燧莫名躺枪,立马看向了朱瞻壑,但碍于朱棣在场也不好教训这小子。
“郑大伴,还真让你说中了,我爹真瞧不上我。”朱瞻壑尴尬的摸了摸不存在胡须的上唇。
“贪多嚼不烂,先把能嚼烂的嚼烂了,再进一步对三宣十慰着手布置也不晚。”
因此,朱高煦思虑过后,最终决定将当地的少民进行迁徙。
“爹,您不至于这么说吧……”
不多时,一座坐落在两湖之间的“城池”缓缓从远方清晰起来。
这点就像当下的山西一样,山西的煤矿足够满足这个时代大明朝的所有百姓所需,但由于交通不便,煤炭利润低,故此煤炭难以运输出山西。
朱高煦侧目质问,朱瞻壑连忙陪笑:“爹您放心,儿臣懂这些道理,书本上都学过。”
“这么大的城池,得花多少钱才能维护得过来啊?”
“诶……儿臣告退。”
城内有园林、宫室群、湿地、湖泊、河流,可以说就是一方安静的小世界。
“云南改土归流后,下一步应该就是三宣十慰了吧?”
整理了一本处理好的奏疏,朱高煦便摆手道:“去你爷爷那吧。”
“想要同化这块地方,起码要再迁徙二三百万人前来,这在火车没有修通前,是需要好几代人努力才能做到的事情。”
“郑大伴,你说我大明朝现在有多少人口和多少耕地了?”
自大明迁都,南京的政治位置一落千丈,只剩下了经济位置依旧很重。
虽然已经五十有八,但他除了两鬓有几根白发外,整体来说头发都是乌黑的。
朱瞻壑走下捕鱼,殿内也传出唱礼声。
在朱瞻壑还沉浸回忆中时,他们的马车也来到了大明宫的城门处。
交趾更不用多说,当地汉民至今没有突破百万,而少民是汉民两倍逾。
走入其中,朱瞻壑便见到了坐在桌子前的朱棣,以及坐在一旁的朱高炽、朱高燧、朱瞻基、朱瞻坺等人。
大半个月过去,傅让、沐春、李景隆三人的推进可谓迅猛。
郑和这话说的有些吓人,但事实确实如此。
对于自家父亲节俭的事情,他自小便知道,反正在他印象中,送往春和殿的饭菜基本没超过五道。
相比较之下,乾清宫和前寝宫的饭菜基本都在十几道和七八道左右。
班值太监得到回应,侧身让出位置,并对朱瞻壑作揖。
朱棣声音中气十足,一点也不像诏书中年老且病的模样。
走出皇城范围,繁华的北京内城也由此被朱瞻壑阔别半年所见。
“混账话!”朱棣再次叱道:“你是不是看老头子我现在是太上皇了,所以来耍威风来?”
朱瞻壑突然询问起了郑和,郑和闻言愣了愣,随后沉思片刻后才道:“虽说文册没公布,但若是算上西南改土归流的人口,怎么说也应该突破九千万了,至于耕地应该不到七亿亩。”
沐春继续坐镇云南,但由于滇西、滇北都比较安定,朱高煦建议沐春坐镇石屏或建水,方便随时应对滇南地区的少民叛乱。
看上去不多,但放眼二百多个府,那就显得很多了。
郑和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直接询问朱瞻壑。
耗费数百万贯的大明宫,如今还未彻底建成,但其中半数建筑已经完工。
“这一年若是有二百万婴儿,那大概有四十万会死在周岁前,剩下的一百六十万里,能活到成年的恐怕也就一百二三十万吧。”
朱棣脾气上来就开始人身攻击了,不过朱高炽也确实有些胖了,而且他的胖就是单纯的胖,而非朱棣、朱高燧、朱瞻基的壮。
按照这个速度下去,起码还需要二十年才能让大明的医疗覆盖所有府城,而府城下还有一千七百多个县城……
朱瞻壑闻言颔首,最后在郑和的带路下前往了城外的大明宫。
不多时,朱瞻壑和朱瞻基被打发去巡视武库了,而与此同时的朱高煦也拿到了不少报捷的奏疏。
毕竟自小学习,虽然比不得那些儒生在礼节方面面面俱到,但朱瞻壑也算是宗室中懂礼貌的那批人了。
正因如此,朱棣把手指向他:“瞻壑,你说爷爷老没老?”
朱高煦对朱瞻壑毫不客气,他觉得朱瞻壑就是有一股心气,觉得自己样样不输人。
郑和一番解释,朱瞻壑算是清楚了。
“我对你这次北征不抱太大的希望,只要你能带好手上的一个百户,别让人帮忙就行。”
朱高煦深吸一口气,目光看着眼前的奏疏,略有几分忧虑。
“二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就足够……”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