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60章 孤家寡人  靖难攻略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http://m.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460章 孤家寡人 (第2/3页)

对父子泼冷水。

    “殿下,虽说房山与大同的煤价确实下降了,但山西百姓手中并没有钱购买煤炭。”

    “百姓富裕不起来,煤价再便宜也没用。”

    夏原吉的冷水并没能浇灭朱高煦的热情,相反面对夏原吉的提醒,朱高煦也颔首认可道:

    “你说的不错,因此朝廷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对西北铁路的修建。”

    朱高煦将目光放到了黄福身上,黄福闻言只能苦着脸作揖道:

    “殿下,这是西北铁路的设计图,请您阅览。”

    一份地图被黄福从袖中取出摊开,王彦上前接过,放到了朱棣案头铺开。

    很快,一条铁路出现在了朱棣与朱高煦的面前。

    西北铁路,东起北京东,西至哈密城,全长五千六百里,预计建造时间十五年,预计造价三千万贯,轨道四条,每年支出二百万贯。

    西北铁路从北京东出发,经过宣府、大同府、太原府、汾州、平阳府、西安府、凤翔府、巩昌府、临洮府、兰州府、凉州府、甘州府、肃州府、沙州府、哈密府。

    铁路经过二百六十七个州县,能影响到五百多万沿边百姓。

    尽管他影响的人口不多,但对于大明来说却影响很大。

    有了这条铁路,不管是日后的陕西大地震,亦或者是日后的西北大旱灾,大明朝廷都可以通过两京铁路从南方抽调物资,在最多一个月的时间内将物资运送到当地,尽可能的解决当地的灾情。

    只要有一口饭吃,西北的百姓自然不会选择叛乱。

    “殿下,三条铁路同时开建,这并不符合朝廷的预期。”

    见朱高煦要同时开修三条铁路,虽然吏部尚书,但夏原吉依旧投出了反对的意见。

    诚然现在大明的财政较之前有了极大的提升,每年的岁入甚至达到了四千二百万贯,并且还在不断提升……

    可问题在于,岁入在提升,支出也在提升。

    “殿下,朝廷新政全面推行后,朝廷有军队七十万,州府县城兵马司二十二万,衙役十七万,文武官员五万四千多,吏员四十二万余,教习四十五万余。”

    “单说行政成本,便足足高达四千余八十万贯,每年结余的不过百万贯。”

    “除此之外,黄河与运河及各地水道维护每年投入便是一百万贯,供给内帑又是二百万贯,现在三条铁路同时修建,每年起码五百万贯,各地工厂产量提高又是二百万贯”

    “如此算下来,朝廷每年负支出九百余万贯,即便有舰队积存的金银铜锭,也不过仅能支持三年罢了。”

    “因此,臣请殿下三思……”

    夏原吉作揖唱礼,就连朱棣听了,都不由觉得大明现在的行政开支太大了。

    只是对于朱高煦来说,大明朝能有现在的财政,可以说完全离不开现有的行政体系。

    对于财政情况,他也十分清楚,所以面对夏原吉的劝阻,朱高煦继续道:

    “东洲金银能填平四百万的窟窿,如此一来每年积欠也就是五百万。”

    “以朝廷现在的情况,完全可以支撑到四年后的产量提升结束,期间田赋也会不断上涨,因此不必担心。”

    “此外,对于钱粮的事情,我也已经有了想法,那就是开办银行!”

    朱高煦忽然提出了一个新词,而面对这个新词,夏原吉等人还来不及询问,朱高煦便主动开始解释起了银行的作用。

    百姓将钱存入其中,然后使用存折在全国各地取钱,同时银行可以发行各类债券,例如铁路债券和建设债券。

    这些债券有一定的利息,对于那些有钱没地方投资的人来说,债券的利息虽然不高,但却胜在稳定,有国家作为担保。

    除此之外,银行的各种作用也被朱高煦一一讲解,其中不少作用对于夏原吉他们来说并不陌生。

    虽然这个时期还没有出现钱庄、钱铺一类的民间机构,但一些大商人早就开始用个人信誉开始这种换钱存钱的做法。

    现在朱高煦要做的,就是提前让银行面试,而一旦有了银行,一旦百姓的钱开始存入银行,那大明在建设上就不用发愁了。

    大明的经济市场经过朱高煦这么多年研究,市场上的货币总量大概在二十亿贯左右。

    只要有十分之一的人将钱存入银行,那铁路和基建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同时,债券的发布,也会为日后纸币发布做准备。

    “若是创建银行,那民间的百姓岂不是可以用宝钞来兑换金银铜钱?”

    夏原吉一下就抓住了重点,要知道大明市面上可是还流通着四千多万贯的宝钞。

    如果百姓将四千万贯宝钞拿来兑换,那银行虽然不至于被兑爆,但朝廷肯定会陷入破产危机。

    老朱给下一代留下了足够多的钱粮,却也留下了足够多的债务。

    宝钞本该是应对钱荒的应急品,最后却成为了收割百姓手段。

    如果不是朱元璋悬崖勒马,在朱高煦的建议下及时回收部分,加上朱高煦对宝钞也以回收为主,那宝钞的价格是断然不会维持在现在这种程度的。

    现在市面的一贯宝钞可以兑铜钱九百文,可见宝钞已经回归了货币价值,毕竟交税和官府买卖都可以用宝钞。

    在这样的情况下,宝钞每年回收量也不过一百万贯,可见百姓不太可能会一口气将所有宝钞拿来兑换金银。

    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好处,消息传播太慢,地方消息闭塞就是这个时代的好处。

    一些大商帮想要煽动百姓兑爆银行,那需要付出的代价可比兑爆银行大太多了。

    朱高煦几次对官员的重拳出击,已经收回了洪武年间发行的半数以上宝钞,现在剩下的四千万贯宝钞基本掌握在小商人和百姓手里。

    除了朝廷,朱高煦不觉得还有其它势力能煽动他们。

    “宝钞的事情不用担心,只要百姓兑钞不超过两千万贯都可以接受。”

    “一旦百姓对银行建立信任,朝廷立马可以发放年利息为5%的建设债券,不管能卖出多少,只要朝廷如期支付本金和利息,债券的信任就能培养起来。”

    “长此以往,朝廷遭遇一些财政危机时,也能使用债券来度过难关。”

    对于金融和经济,朱高煦也是一知半解,属于摸着石头过河。

    不过即便遭遇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