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58章 好事成双  靖难攻略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http://m.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458章 好事成双 (第3/3页)

朱高煦闻言合上文册:“如果确实对朝廷有益,那你便与黄福商量看看,总之工期不能耽误。”

    “臣领命……”郭资作揖应下,同时双手呈出一份文册。

    “这是工部递交户部的东北铁路文册,这本是从北京东至辽河西的第一段,臣经过检阅确认无误,请陛下阅览。”

    “交给太子吧。”朱棣对查账不感兴趣,他喜欢赚钱和花钱,但不喜欢过程。

    按照朱棣的吩咐,王彦将文册递给了朱高煦。

    朱高煦翻阅过后皱了皱眉,这是东北铁路的第一段,全程八百八十里,造价三百二十六万贯。

    “过去半年,矿工增加数量多少,产量提高多少?”

    修建铁路的钱粮大明朝都有,唯一缺少的就是铁料。

    朱高煦已经投入大价钱开始提升钢铁产量,现在过去七个多月,他很想知道情况如何。

    “增加三万六千四百人,预估今年能提高一万二千吨。”

    “此外,房山的工业区已经开始开始有机械进入,就是工人的工价是否太高了?”

    郭资询问朱高煦,朱高煦却反问他:“中学毕业的工人可不好找,每个工人每年五十贯的工价算高吗?”

    “不算……”郭资汗颜,年俸五十贯,这都快赶上从八品官员的俸禄了。

    朱高煦给官营工人的工价很高,即便是矿工,也是不分地区,包吃包住的同时,每日工价五十文。

    除此之外,若是不幸发生矿难,则是抚恤一百贯,待遇极佳,而且招募条件并不高,听话就行。

    他这么做,就是要让民营矿场把待遇提高上来,他可不希望大明的工业起步建立在工人血泪上。

    他要真这么做,正统年间的矿工起义,兴许就要提前几十年爆发了。

    “当下全国隶属官营的工匠有多少,户部这边有记录吗?”

    “有!”见朱高煦询问,郭资不假思索道:“茶矿纺织及瓷器、军械等各种工场,分别有七十四万四千余人。”

    洪武年间有匠户二十五万,而今翻了三倍还多,但待遇却是天差地别。

    一个是拼命向外逃,一个是拼命往里挤,才几十年光景,工人反而成为香饽饽了。

    “六十五万四千余人都是男丁?”

    朱高煦询问,郭资却摇摇头:“也有六万多负责纺织的女工,主要是纺织鸳鸯战袄,串联甲片的工作。”

    “新作物推行如何?”朱高煦把目光放到了红薯玉米的推广上,郭资闻言也毕恭毕敬说道:

    “按照吩咐,已经对西南及东北等地区推广了红薯、玉米、土豆、花生等作物。”

    “不过在江南之地,百姓对这些作物不太感兴趣,只是对新作物中的许多蔬菜种子兴趣较高。”

    “倒是在西南山区及东北地区,这些作物推广速度较快。”

    郭资解释完,朱高煦也颔首解释道:

    “不奇怪,江南与湖广不缺主粮,自然不会在意能不能吃饱。”

    “倒是西南山地多,东北空地多,对于这些作物反而容易接受。”

    整个明代,全国范围内米价都十分均衡,但人相食的记录却很多,这并不是明代贫穷,而是因为气候原因,明代的农业经济十分脆弱。

    明代的灾害爆发次数很高,因此许多农民去年还在大鱼大肉,下一年便有可能因为一场灾害倾家荡产,远走他乡。

    这其中朱高煦记忆最深的,就是崇祯年间的《河南杂记》。

    在西北闹着饥荒的时候,河南农民还能出入乡里,吃席间送出数十文的份子钱。

    结果才过去一年,那些豪掷数十文的农民便因为大旱情饥饿而死,就连记载这本杂记的秀才也差点饿死家中。

    地方官府有心赈灾却粮仓无粮无米,农业环境脆弱的让人不忍直视。

    对于朱高煦来说,他现在都很不看好大明朝能渡过1620年~1650年的那三十年大关。

    毕竟在他记忆中,这三十年是全国性旱灾爆发的时期,全国性的旱灾持续十几年,期间还有海啸、洪涝。

    江南之地被海水倒灌,许多土地成为盐碱地,西北之地遭遇旱情,最长九年滴雨不下,仅有泾渭等大河周围还能有点水源,其它地方……

    摇摇头,将这些未来的事情甩出后,朱高煦对郭资吩咐道:

    “除夕前,将朝廷的钢铁、纺织、新作物推广、煤炭、水泥等各行各业的产量做一个汇总,不需要特别准确,但最少户部要知道这些东西的情况。”

    “臣领教令……”郭资作揖应下,随后见朱高煦没有什么想说的,便躬身退出了武英殿。

    瞧着他离开,朱棣这才对朱高煦询问道:“你这蒸汽机得藏好,别让旁人寻到。”

    “您放心吧。”朱高煦摇头笑道:“蒸汽机也有许多难关,不然我们也不会耗费十六年时间都无法将其应用民间。”

    这还真不是朱高煦自吹自擂,即便给其它国家蒸汽机,他们也没办法一比一的仿造出来。

    在冶金这一块,中原一直到康熙年间才被西方跟上,直到乾隆年间才被反超。

    历史上中原的冶金都能做到如此成绩,更别提经过几次改良并已经使用上近代高炉技术的大明冶金了。

    现在的大明不是高炉不够用,而是铁矿开采速度太慢。

    铁矿的开采速度之所以那么慢,则是因为火药还没有取得什么阶段性的进步,但这个急不来。

    朱高煦只知道无烟火药,但他不知道无烟火药是什么成分,因此火药的事情只能靠太学的太学士自己研究。

    当下采矿速度跟不上,朱高煦只能增加矿坑来提高产量,这也是无奈之举。

    “行了,你明日收拾收拾,在瞻壑开学前,我们父子爷孙几人去燕山围猎,看看这燕山禁伐十六年,有没有多出什么新的猎物。”

    朱棣摆手示意朱高煦回春和殿,朱高煦闻言作揖:“儿臣也要去吗?”

    “当然,一个都不能少。”朱棣语气坚决。

    见状,朱高煦只能硬着头皮应下,随后走出武英殿,令人准备起了几日后的出巡围猎。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