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23章 燕台虎峪  靖难攻略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http://m.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423章 燕台虎峪 (第3/3页)

,如今广西口数不过一百五十万余口,男丁七十七万余。”

    “然而当下南洋、交趾驻兵多以广西出身为主,实际广西男丁不过六十余万。”

    “这六十余万男丁,还分布在整个广西全境,想要征募二十万人十分困难,除非强征……”

    亦失哈小心翼翼看向朱高煦,诸将同样。

    谁都知道,朱高煦不太喜欢强征百姓,多是以征调为主。

    若是要强征,没有朱高煦点头是不可能的。

    不过面对他们的话,朱高煦却开口道:

    “户部的数据多有滞后,例如广西口数基本是抄旧洪武十四年。”

    “洪武十四年时,广西便有一百四十余万口,而今三十年过去,怎么才会有一百五十余万,无非是被各地土官、土司隐匿罢了。”

    “这次出征,尽管以征调为主,同时推行新政,改土归流。”

    “向去年毕业的学习,额外征募三万吏员,十万大军配合对汉地的改土归流,解放当地土司的奴仆,记录好地方士绅的奴仆口数。”

    “我大明朝的律法中,除有功之臣能有奴仆,其余人只能雇佣帮工。”

    “广西之地远离中原,朝廷许多政策没能在当地彻底执行。”

    “趁这个机会,把新政推行,彻底查清楚广西的口数。”

    朱高煦开口,诸将纷纷作揖配合,亦失哈也将内容记下,准备让司礼监和六部沟通。

    一切事情尘埃落定,朱高煦便在春和殿宴请了诸将。

    几杯酒下肚,诸将也热闹了起来,恰逢这时朱瞻壑与朱瞻圻回宫,隔着老远便一路小跑而来。

    “参见皇孙……”

    “不用拘泥礼数!”

    酒意上头,朱高煦代俩小子开口,同时也对站在殿内的俩小子招手,示意他们走过来。

    俩小子走来朱高煦身边坐下,他左右手各自搂着他们,对群臣介绍道:

    “这是我的长子瞻壑,这是二子瞻圻,后宫还有几个,年纪太小也就不介绍了。”

    “日后他们中学毕业,我就把他们下放到军中,交给你们历练。”

    “殿下不可啊……”

    见朱高煦这么说,众人酒醒三分,纷纷作揖请朱高煦收回这话。

    “诶!”朱高煦摆摆手:“朱家的子孙,要么死战场上,要么就死在案头。”

    “没有理由你们都将儿孙送上战场,而天家只懂得坐享其成。”

    “对!”朱瞻壑双眼放光,连忙附和,朱高煦也满意点头,拍了拍他的肩头。

    鼓励了朱瞻壑后,朱高煦转头看向朱瞻圻:“圻儿,你是要富贵,还是别的什么?”

    “父亲要儿臣做什么,儿臣就做什么。”

    朱瞻圻一向嘴甜,朱高煦听后也高兴道:“好!日后爹给你安排差事。”

    朱高煦回头看向诸将,对奏乐的乐师们示意:“靡靡之音不适合我大明的将士,奏《象王行》《破阵乐》!”

    随着朱高煦一声令下,乐风一改,立马变得磅礴激昂了起来。

    “殿下,我兄弟愿意舞剑助兴!”

    瞿郁瞿陶两兄弟起身作揖,朱高煦一听也豪爽一笑:“好!”

    “去,为两位新晋的勋臣奉剑!”

    他低头对二子吩咐,朱瞻壑早就知道瞿郁瞿陶的威名,立马起身,一路快走将长剑取给了瞿郁。

    “谢殿下!”

    瞿郁双手接剑致谢,一旁的朱瞻圻也效仿自家大哥,并获得了瞿陶的感谢。

    二子返回朱高煦左右入座,瞿郁瞿陶也开始跟着《破阵乐》舞剑,为众人助兴。

    酒意蒙了朱高煦的眼睛,不由让他想起了自己当年奇袭西阳哈,血战鸡西关的那些画面。

    大明在繁荣昌盛,可偶尔的时候,朱高煦也会怀念以前的时候。

    有时候他也羡慕朱棣,起码朱棣能在北征的时候,体验体验曾经身位燕王的感受。

    倒是自己,仔细想想,自己也十三年没回渤海,没回吉林城了。

    想起记忆中的吉林城,朱高煦眼睛也不由朦胧起来。

    “爹,您哭了……”

    朱瞻圻突然开口,众人也被他这话惊醒,不管是音乐还是瞿郁瞿陶,他们纷纷停下了自己手上的动作。

    见他们如此,朱高煦也起身端起酒杯:

    “大明昌盛,离不开你们的南征北战。”

    “这场景,让我想到了当年在渤海与胡兵交战的艰难。”

    “我们能活着站在这里,但更多的弟兄却葬身在了沙场之上。”

    “朝廷再过几年便要迁都北京,故此我决意将天寿山西侧的虎峪圈起来,要在虎峪山巅修建高塔。”

    “日后,每战一场,便修高塔一座,上刻阵亡将士籍贯、战功。”

    “军校学子凡毕业,皆要前往虎峪祭拜为我大明而阵没的将士。”

    “至于你们……”朱高煦伸出手对他们敬酒:

    “我要效仿古人,择地为你们修建燕台,铸金身,绘画像。”

    “你们的家乡也要在你们死后修建庙宇,让你们享受万世香火!”

    朱高煦激昂慷慨的一席话,让诸将赤红了眼,纷纷躬身作揖:

    “臣等,誓死报殿下恩!”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