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22章 杀鸡儆猴  靖难攻略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http://m.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422章 杀鸡儆猴 (第2/3页)

九千三十二口。

    当然,这里主要只统计了明军能控制到的驿道沿路部落,类似后世的阿里、拉达克和羌塘等地区则是没有统计。

    不过即便加上这些地方,整个青藏高原的西番百姓也不会超过七十万人。

    相比较吐蕃强盛时期的数百万人口,随着气温下降,青藏高原的环境也开始恶劣,人口开始不断减少。

    如今能有七十万人已经不错了,毕竟开始解放初期也不过才一百万出头。

    “殿下,侯显与李英、木土、刘昭四人都上疏认为马赋过重,请酌情减少,您看……”

    郭资面对朱高煦还是比较底气不足的,毕竟他是朱棣的人,而非朱高煦的人。

    “五户一马,并且还赠一百斤干茶,这还苛刻?”

    朱高煦闻言皱眉,要知道大明在西番的马赋,与其说是单方面的税收,不如说是双方面的贸易。

    诚然一百斤干茶成本不过三四贯,而西番马匹若是运往内地则动辄七八甚至十余贯。

    但如果算上运送茶叶的运费,实际上一匹马大明也赚不了多少,况且西番之地征集的马匹基本都投入军队了。

    “茶叶固然好,但当下西番更缺的是粮食……”

    郭资小心翼翼的回答,并且继续道:“如果不是朝廷当初迁徙了朵甘等地的西番百姓前往四川屯垦放牧,恐怕当地早就怨声载道了。”

    “西番之地当下有多少亩耕地?”朱高煦询问,郭资也回答道:

    “朵甘及乌斯藏,合计不到二百四十万亩,产出则是每亩平均下来,只能产出青稞八斗,最少四亩地才能养活一个人。”

    “不过朝廷每年还会以干茶在当地购买粮食,以此补给军粮,一年下来通常要买七八万石青稞。”

    郭资回答过后,朱高煦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随后才开口道:

    “你觉得,朝廷若是再迁徙西番人口前往四川,可以迁徙多少?”

    朱高煦还是想着老办法,即迁徙人口进入内地,以此让当地人均耕地产粮保持自给自足,同时还能供给军队一部分。

    “若是要迁徙,唯有迁徙那曲、陇卜、苏芒等地大约两卫七千户,二十七百户,约两万户的百姓。”

    “迁徙走他们后,可以让喇萨、三竹节、昌都、德格的牧民接手土地。”

    “不过这么一来,这西番之地便又少民十万,来年马赋最少降低两万匹。”

    “不用全部迁徙。”听到郭资的话,朱高煦打断道:

    “从那曲、陇卜、苏芒迁徙一万户进入四川龙安耕牧,再从喇萨、三竹节、昌都、德格等地边牧边迁,酌情迁徙一万户前往四川、云南。”

    “如此整体少两万户,地方上百姓可以立马接收当地的耕地来耕种,减少了荒地的时间。”

    “按照这样,这些地方百姓手中能多出不少耕地,唯一要在意的就是这两万户西番之民内迁后,如何招抚治理他们。”

    “四川有蹇义,云南有沐春,他们善于治理,我十分放心。”

    朱高煦与郭资这番讨论,立马让青藏高原人口下降了十万余。

    不过这不要紧,当下大明在青藏没有敌人,三十几万百姓养七千军队,负担并不是很大。

    相比较曾经的农奴生活,当下的西番百姓生活已经够好了。

    不得不说,朱高煦算是吃了一个时代红利。

    当下的青藏,无疑是秦汉以来最弱的一个时期,就连曾经统治萨迦大殿的帕木竹巴家族,也难以拉出数千军队和明军对垒。

    这个碎片化的青藏,让明军齐民编户起来十分轻松,几乎没有遭遇什么的麻烦。

    偶尔有几个土司试图抵抗,也都被明军的野战炮给教化了。

    想到这里,朱高煦也询问起了驿道的事情:“驿道已经修通了吗?”

    “已经修通了,因此臣想询问殿下,是否还需要修建通往俄力思军民元帅府的驿道?”

    郭资回答的这条驿道,是历史上明清都未开辟的驿道。

    正因如此,历史上这块地方才会轻易的被莫卧儿给侵占。

    当然,虽然没有明清驿道,但当地确实有从喇萨和三竹节通往列城和色加尔的吐蕃故道,就是不容易走罢了。

    “这条驿道若是按照之前修建驿道的成本来计算,要花费多少?”

    大明有钱,但这笔钱始终会花光,因为比起朱高煦的计划,这两千多万贯的储蓄实在太少了。

    因此他必须得先问问看这条驿道的费用,才能决定是否修建。

    “恐怕不下百万贯。”

    郭资硬着头皮回答,而这也让朱高煦衡量了起来。

    诚然俄力思军民元帅府那块地方很重要,但那是后世,而不是当下。

    其次,当地人口数万,若是与明军发生冲突,那明军的补给线从四川成都府算起,起码有九千里路。

    尽管沿途可以征调西番百姓,但那样代价就太大了,而且当地没有什么产出,大明的手也伸不到中亚来对其进行补给。

    想在当地驻军,那无疑是十分困难的。

    “这条驿道一点点修吧,每年从成都起运十万石,慢慢来。”

    朱高煦不准备一口气竣工,按照每年起运十万石米来说,起码四十年才能修通这条驿道,但这对四川和西番的压力也不大。

    如果四十年后大明能收复西域,并在喀什一带屯垦补给的话,那明军想在当地站稳脚跟还是比较容易的。

    “是……”

    郭资简单回复,朱高煦也打开了江东六府的两本文册。

    文册上,江东六府三十三县,县中有户六十万六千余,口数二百九十五万余。

    如果按照洪武十四年的六府六百余万人口数据,那江东六府的城市化率恐怕突破了40%……

    当然,这样的情况自然不可能,所以只能代表相比较县城,农村的隐匿人口更多。

    三十年时间,六百万人能增长多少?

    哪怕古代夭折率很高,人口增长五成恐怕也没有问题。

    从江东六府来看整个南直隶,那南直隶人口估计早就突破了一千八百万,而江东六府起码九百万人口。

    六府之地,便是除江南之外其它一省乃至数省人口。

    这三十年间隐匿的人口究竟有多少,朱高煦也很想知道。

    “人口情况继续差,摊丁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