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http://m.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418章 大航海到来 (第3/3页)
少民大部分都生活在西南和东北的山区之中,想要彻底掌握他们是很困难的。
“不碍事。”朱高煦走出船厂,走上了马车并入座。
“估计来年五月,父亲可以率领三万铁骑北上,好教那瓦剌知道我汉人也不是好惹的。”
自洪武二十七年开始,骚扰了朝鲜半岛近二百年的倭寇开始渐渐销声匿迹,而这一切基本都是平倭水师和后来大明海军的功劳。
“我对广西改土归流的事情,解缙肯定会大肆攻劾,到时不管他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都不要着急弹劾他,先按着,等我爹北征回来一起交代出去。”
“我说他能坐,他就能坐!”
不过对于老头的话,朱高煦却皱了皱眉:“儿臣准备在北征后开始筹备对广西改土归流,调遣西南将领的话,顶多可以调出刘真、陈懋、吴高三人。”
“那儿臣告退。”见朱棣有了钱就不想搭理自己的模样,朱高煦只能说老头还是那个老头,好在自己已经不是原来的自己了。
如此精锐的军队,都被大明海军以少打多给击败,那毫无退让空间,三面环海的朝鲜一旦惹出事情,恐怕是神仙难救。
站在李芳远的身旁,礼曹的官员李种善小心翼翼的询问。
比起日本,朱高煦更想要三宣十慰和整个苏门答腊。
按照正常轨迹,葡萄牙会在七十八年后才一路南下抵达好望角。
朱高煦不知道这份讯息会在多少年后生效,总之他还是挺想在有生之年看到葡萄牙船队抵达昆仑角,然后遭遇明军盘查的消息。
想到这里,朱高煦也高兴作揖:“辽东那边的燧发枪已经开始量产并换装,大宁、渤海和辽东的精骑也将其加入训练。”
大明下西洋的舰队虽然和历史上一样,不准备前往欧洲,但驻扎在木骨都束、忽鲁谟斯的官场却会不断地通过阿拉伯商人,向欧洲传递一个讯息。
胡纶跟上,坐在一旁聆听教诲。
看样子林粟这几年在河套没有白待,换做之前,他指挥骑兵可没有这般手段。
这样的情况下,再跨海去碰日本这个国家,显然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我国地寡人多,又不产金银铜铁,各种物资都需要从天朝获得。”
只是明日战事的进度远超他的想象,从开战到结束不过用时四天,从日本内乱爆发到南北两脉天皇销声匿迹,大明开设属国馆也不过才区区三个月。
“回宫,出宫前我爹让亦失哈去西角门,估计是在准备北征的事情。”
“没有问题,只要足够恭顺。”
“大概腊月就能修葺保养好所有战船和马船,商品也早早准备好了,需要临时准备的只有瓜果蔬菜和粮食。”
想到这里,朱高煦开始低头仔细书写对广西改土归流的详细流程。
朱高煦压根没提沐春、沐晟和李景隆、王瑄几人。
因为他的种种性格和行事,所以他成为了开拓昆仑的最合适人选。
瞧着这群人,朱高煦不免倒吸了一口凉气。
“海军如此,陆军更甚……”
“臣礼曹佐郎权向善,参见殿下,殿下千岁!”
当然,这一切都是历史上的情况,而如今的情况并不是历史上的情况。
“按照惯例,过完元宵就能出海,不过下东洋那边就比较麻烦。”
“要对昆仑洲投入吗?”李种善诧异开口,毕竟昨日的李芳远还不同意派遣力量前往万里之外的昆仑洲,如今怎么突然同意了,是因为遭受到了日本的刺激吗?
对此李芳远在釜山城的马道上走动,背负双手,一边走一边说:
尽管林粟是朱高煦前期的左膀右臂,可他并没有在靖难之役中崭露头角,平安南之役也不算表现亮眼,正因如此朱高煦才把他调往了东胜,让他开采阴山的铁矿,以工代农。
“过几日你和李参知出使南京,要好好谋划官船,国库还有十万贯可供你们使用,现在可以退下了。”
“以往还可以与日本贸易,转手将商品贩卖给天朝,从而获取所需的物资,现在国中的钱荒问题却日益严重,如果没有外来的金银铜铁,那迟早有一天会发生大问题。”
每年从这里下水的战船和马船,往少说都有二百艘,而这只是当下大明七大造船厂之首。
“他们之所以那么在意,不过是觉得自己坐不了,也不想让别人坐罢了。”
在朱高煦将广东钦州划给广西后,获得了海运加持后,广西都司想要围剿土司便更轻松了。
李种善闻言,当下回礼,而后派人召来了下西洋的朝鲜官船使臣权向善。
“另外这次王义、孟章、丘福和朱能也得跟着俺,北边估计会比较空虚,所以俺准备和你商量眼下,从安南和西南召些将领去北边戍卫着。”
正因如此,当初大明组建平倭水师的时候,即便朝鲜君臣不愿意,但还是同意了平倭水师在朝鲜近海平倭的事情。
“趁着各国还没有出手,我们先一步前往天朝,这次要订购足够多的官船,然后在昆仑洲开采金银矿。”
只要接应了陈瑄他们,并在西海岸建设东洲宣慰司,那郑和、陈瑄他们就会分别在北洲和东洲沿海进行探索,与羽家(阿兹特克)和殷家(印加)两个城邦国家建立外交。
当然,并非每个造船厂都能获得大量订单,龙江这种老牌船厂依旧是大部分商人的首选。
“北边的事情你不用管,南边你多注意就是,过了元宵我就写旨意让你监国,你不要懈怠就行。”
面对李芳远的擢升,权向善没有拒绝的理由,由于国力不强盛,这已经是李芳远能拿得出的最大手笔了。
李芳远吩咐过后,便让李种善带着权向善退下了。
不同于过去几次动辄两万人的下西洋规模,这次的下西洋虽然出发时也是两万余人,但其中一万人要与沿途各海军卫、官场的官兵换防,换原驻军回家省亲。
朱棣赶着朱高煦离开,不等他离开就继续开始了自己的北征作战计划讲解。
“我们从海喇儿往……”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