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http://m.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409章 倭奴叛乱 (第2/3页)
就不一样了。
想到这里,所有人的事情又都回到了原点,那就是王任一行人是否抵达了东洲,是否将朝廷所需要的东西搜寻到了手中。
橡胶和金鸡纳树皮,是大明现在对外扩张和对内需求最大的资源。
早一年寻到和晚一年寻到,这差别太大了,朱高煦已经三十岁了,他不确定自己还能活多少年。
所有的事情,必须得在当下经他手实施下去,并且让整个大明所有阶层都获利才行。
当下的大明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人口少”。
对比世界,大明的人口自然很多,但对比大明的疆域,八千多万的人口也就不算多了。
除此之外,当下世界找不到一个能和大明抗衡的国家,哪怕是没有经过朱高煦魔改的大明,放在世界上也没有任何对手。
一支不到三万人的下西洋舰队,就能和帖木儿帝国在波斯地区打的有来有回,马穆鲁克等国家就更不要提了。
只要保证大明的海军威慑力,那大明可以在任何沿海的地方倾销自己的商品,用茶叶、瓷器、绸缎、红糖来收割各国。
至于这其中会遭遇的问题,那不是朱高煦应该担心的。
只要海外利益足够,江南的那些商帮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官僚与资本融合这种在两宋就出现的戏码,在大明也一样会出现,这是朱高煦无法阻止的。
资本固然是洪水猛兽,但只要完成原始积累,后续的压力就会减轻许多。
不过以大明的体量来说,一旦大明完成资本化,那全球的市场恐怕很难诞生第二个大明这种体量的国家,但那已经是不知道多少年后的事情了。
收敛心神,朱高煦重新将心思投入到了那堆积如山的奏疏中。
与此同时,身处西角门的朱棣也听到了纪纲、陈瑛等人的汇报。
“这次下西洋返回后,庙堂上的口风确实发生了变化,从一开始的抗拒下西洋,到如今的支持,全因太子殿下看山点矿,让郑和派人带那群商帮找到了昆仑洲的金矿。”
“陛下,臣以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皆为大明臣妾。”
“那昆仑洲的金矿,理应由朝廷接手,而不是交给这些商贾。”
西角门楼内,纪纲将自己的想法全盘托出,可如今的他却不知道,他在朱棣这里已经成为了随时可以舍弃的棋子。
在他满心欢喜说出想法的时候,朱棣却反问道:“你说朝廷接手,那派谁去,派你去吗?”
“额…臣……”纪纲被朱棣这话给噎到了,但他还是反应道:“臣麾下也有值得信赖的奴婢。”
“不必了。”朱棣打断道:“国库当下入不敷出,全赖郑和这次带回的金银香料才得以缓解。”
“昆仑洲的事情,对于朝廷来说鞭长莫及,还极为容易割据一方,届时不好收场。”
“就按照东宫说的,朝廷坐镇锡兰和满剌加,从这些商帮手中收取税收罢了。”
“可陛下……”纪纲还想说什么,却被朱棣摆手:“下去吧。”
“是……”
见朱棣这般,纪纲只能不甘心的转身离去,至于站在一旁的陈瑛则是在纪纲走后作揖道:
“陛下,庙堂如今虽然发生了变化,但解缙等江左之人依旧桀骜不驯,臣以为他们还需要整治。”
“确实需要,但不是现在,等新政推行到江西再说吧。”朱棣同样打断了陈瑛,摆手让他下去。
陈瑛见状连忙回礼,随后缓缓退出了西角门楼内。
待他们离去,朱棣身后便走出了王彦、郑和,以及许久不曾露面的姚广孝。
虽然已经七十五岁,但姚广孝却依旧耳聪目明,行动举止与十年前无异。
来到朱棣面前,三人毕恭毕敬行礼,随后朱棣率先发话道:“这两人,以为他们干的那些勾当我不知道。”
他先发了句牢骚,目光便投向了郑和:“老二真是这个意思,把昆仑洲的金矿拱手让给那些人?”
“殿下确实是这个意思。”郑和颔首,旁边的姚广孝闻言也盘算了一下自己的佛珠:
“贪多嚼不烂,殿下过往的手段,都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如今也是一样。”
“以贫僧来看,比起昆仑洲的金矿,殿下更关心的是江南新政的推行,以及西南的改土归流,还有如何打击漠北的瓦剌三部。”
“这三件事情但凡成功一件,都能解决大明北方、西南、东南的问题。”
面对朱棣,姚广孝便没有那么藏拙了,但凡能猜到的情报,他都会告诉朱棣。
反倒是朱高煦,由于始终看不透他,姚广孝在面对朱高煦时,多以藏拙示人,朱高煦也看得出他的想法,平常也不会去麻烦他。
“老二确实稳扎稳打,是个雄才之主,和我一样。”
朱棣捋了捋自己的大胡子,十分满意的回应众人。
自从上次几筵殿父子二人开诚布公后,他对朱高煦就没有太多的怨念和担心了。
说到底,他的年纪毕竟上来了,人一旦衰老,便本能的想要得到众人关心,而他又需要功绩来证明自己。
恰好这两点,朱高煦都能给到他,因此他自然心思都放在了朱高煦身上。
至少就当下的局面来看,朱高煦要是真的想当皇帝,那他这个老子还真不一定能在江南斗得过他。
在京兵马,渤海一派占据五成,燕府一派占据五成,不过其中燕府又有三成青睐朱高煦,剩下两成虽然不表态,但也不会和朱高煦为敌。
这么一搞,他这个老子早就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个老二架空了。
这样的局面,老二还愿意让自己当皇帝,已经能看出他的孝心了。
虽然心底还是不舍皇位,但一想到自己这把年纪,朱棣还是收起了继续占着位置的想法。
“解缙那群人修书的情况如何?”
朱棣看向姚广孝,姚广孝也盘算佛珠道:“指点却又不建议,他们所修的书籍大多是抄写,其中犯了忌讳的事情并不少。”
“只要陛下想,解缙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