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79章 安抚诸将  靖难攻略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http://m.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279章 安抚诸将 (第2/3页)

煦偏了一下头看向朱棣:“父亲对北平和陕西、山西诸将有调动的想法吗?”

    “北平朱勇、丘福、李彬,山西张玉、张辅、柳升,陕西刘荣、张信、张武,具体的我给你拟个条子,你暂时不要布置这三个地方就行。”

    朱棣毕竟要照顾燕府派,朱高煦也对他的想法选择尊重,不过对于燕府诸将,他只觉得朱勇、张玉和张辅不错,年纪稍小些的李远、孟瑛也可以,其它都是领兵数千上万的程度,委以重任还是算了。

    朱棣只保留对三个都司的意见,这让朱高煦有了发挥的空间。

    他的目光首先挪到了建文时期遗留的武将身上,其中以李景隆和吴高、俞通渊、平安等人为主。

    “国朝初定,天下并不安泰。”

    朱高煦一开口,诸将纷纷侧耳倾听,而他也对众人安排道:

    “眼下,云南、四川行都司、广西三地的啰啰、瑶苗叛乱不休,皆因土官怂恿。”

    “因此,朝廷意欲改土归流,将不服王化的土司改为流官,亦或者直接废除。”

    “今授曹国公李景隆为平羌大将军,江阴侯吴高为前将军,吴杰为副将,节制江北十二卫五万兵马及其家眷前往广西改土归流。”

    李景隆吴高这群旧臣,朱高煦选择将他们调往同为旧臣聚集地的云南隔壁……广西。

    “青海番寇屡次入寇,调越巂侯俞通渊、都督平安、徐凯、俞靖率在京河州卫三千番骑驻守西宁。”

    “调都督佥事盛庸、宋瑄、房宽三人分别率在北平河南留守兵三万及其家眷迁徙甘州、肃州、凉州。”

    朱高煦将建文旧臣基本都安置到了曾经的旧臣身边,不过他也不怕这群人心怀不轨。

    西北有宋晟、西南有傅氏三兄弟和王瑄父子三人,这场子还能压住。

    “臣领教……”

    李景隆等人闻言,纷纷起身,知道朱高煦是在保护他们。

    朱高煦也很头痛,虽然因为他的参与,南军和燕军的冲突没有历史上那么宏大,但恩怨还是有不少的。

    为了照顾燕府诸将和渤海诸将,他只能将李景隆、盛庸这群人调往西北和西南了。

    倒是在安置完他们后,朱高煦也将目光投向在场数量最多的渤海。

    “授沈国公王义为大宁都指挥使,辽国公孟章为渤海都指挥使,都督杨文为辽东都指挥使。”

    “授都督佥事傅让为山东都指挥使,都督同知林粟为浙江都指挥使,长春侯徐晟为江西指挥使,肇州侯陈昶为湖广指挥使,韩州侯……”

    朱高煦一连为渤海诸多已经授爵官员授予实权官职,从四川到湖广、广东、福建、浙江、江西、直隶到河南、山东、辽东、大宁、渤海……

    可以说,这群地方上的都指挥使和都指挥佥事、同知基本都被他一手包办。

    留给燕府的,只剩下山西行都司(河套)和陕西行都司,以及陕西、山西、北平三个都司。

    他这么做,就是为了不让朝廷有人想着裁撤河套地区的山西行都司,并且要加大对当地的投入。

    不过河套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犹如鸡肋,食之无用,弃之可惜。

    大明在这里,每年要支出二十几万石来维持当地的东胜卫,可整个漠南却毫无蒙古人出现的踪迹,以至于当地守军每日无所事事。

    不过没关系,朱高煦很快就会在河套兴起基建之风,让前套、后套充满生气。

    只是在此之前,他还需要开口说道:

    “五军都督府外,专设海军都督府,专制江河水师,海洋海军。”

    “授越国公杨展为海军右都督,官职正一品。”

    “崇明侯杨俅为海军左都督,官职正一品。”

    “平江侯陈瑄、渤海伯郑峻、东海侯崔均等三人为海军都督同知,从一品。”

    “海军编制为东海卫、东洋卫、鲸海卫、南洋卫、南海卫、西海卫、西洋卫等七卫,主要专制东洋、南洋、西洋。”

    五军都督府变成了六军都督府,众人将朱高煦对海军的重视归纳到了他夺下京城的原因,殊不知朱高煦重视海军是因为海军日后将给大明带来丰厚的利益。

    关于自己本部的事情安排结束后,朱高煦将目光投向了朱棣,朱棣也宣布了其它几个都司和行都司的调动情况。

    张玉暂代山西都指挥使,朱勇代北平都指挥使,宋晟代陕西行都指挥使,张信代陕西都指挥使,丘福代山西行都指挥使。

    剩下的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等官职也被一应安排,但即便如此,燕府将领还是编制紧缺,许多人没有实权。

    为此,朱棣在与朱高煦商量过后,将上直十六卫扩充为上直二十六卫。

    在保留十六卫的前提下,燕府在江北新增七个卫,渤海则是占据江南三个卫。

    父子二人每一次交涉,都代表利益进退,朱棣虽然想要更多,但隶属他的兵马数量却不多。

    刨除房宽和王义所率的渤海、大宁五万兵马,朱棣能用的只有不足十二万,算上宋晟也不过十五万。

    反观朱高煦,因为接收及时,其余天下兵马几乎都在他手中,除了沐春手上的五万人他无法控制,剩下的近六十万战兵都被他所制。

    将大明武官体系这份蛋糕分好后,朱棣也起身带着燕府诸将离开了。

    留下的众人恭送朱棣,并眼巴巴看着朱高煦。

    朱高煦见状,当即坐下与众人开口道:

    “卫所制已经不能全面适用大明的情况,但突然改制也不好,因此我准备从渤海到大宁、山东、辽东这四个都司率先试点。”

    “这四个都司麾下有四十七个卫,但可用战兵经过我们的裁撤,实际上只有十二万人,剩下还有十四万屯兵。”

    “对于这四个都司的战兵,我决定从今日起脱离卫所,只保留编制,不保留屯田。”

    “所有屯田,交给曾经的兵卒均分田地,编屯军为民。”

    “被选为战兵的人还是和以前一样,年饷八贯,军粮二十石,布一匹,棉花三斤,盐二十四斤。”

    朱高煦宣布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四个都司开始均屯田,屯兵化百姓。

    这样的举动,对于渤海诸将来说似乎在意料之中,唯有李景隆这群旧臣略微吃惊,但也很快起身作揖来支持朱高煦。

    他们是没有办法,和燕府积怨太深,只有和渤海一条路走到黑。

    “当然,卫所制不会全部取消,我会在渤海各地继续开设卫所来招抚屯民开垦荒地,但这些卫所一旦能自给自足,立马取消卫所设置县镇。”

    战兵开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