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90章 仁官不仁民  靖难攻略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http://m.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90章 仁官不仁民 (第2/3页)

啊。”

    “好了,都坐下处理奏疏吧,待爷爷开完早朝,这些奏疏都要供他阅览。”

    朱允炆不想过多纠缠,他只是想对三位世子彰显了自己的权力罢了。

    如今目的已经达到,那再耽搁下去就有点欺负的意思了。

    因此,朱允炆草草安排众人坐下,而他也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坐下后的朱高煦扫了一眼,此刻武英殿内有六张理政的桌子,其中主位是老朱的,下首左位是朱允炆的,右位是自己。

    朱尚炳和朱济熺在朱允炆之下,朱高煦之下则是他的好大哥朱高炽。

    这样的位置安排很不妥当,尤其是将朱高煦放在朱高炽前面一位。

    要知道,以朱高炽的嫡长身份,日后的燕府不出意外将由他继承王位,而朱高煦只能是他之下的一名郡王,平日用度护卫都得看他脸色。

    朱允炆的这种安排,无疑是在离间他们两兄弟。

    见状,朱高煦本想起身让位置,但坐在他三步开外的朱高炽却乐呵呵笑道:

    “离爷爷太近,我有些吃不住压力,高煦你替我担着些。”

    他的话一经说出,对面的朱允炆三人都抬头看向了他们。

    面对目光,朱高煦不由感叹朱高炽在人情世故上的处理能力,因此点了点头:“好……”

    见两兄弟没有因为位置先后问题吵起来,朱尚炳与朱济熺二人失望低下头,朱允炆倒是早有预料,所以只是对两兄弟笑了笑便低头处理奏疏。

    看着三人的举动,朱高煦与朱高炽对视一眼,而后低头开始理政。

    在理政的同时,朱高煦也不由佩服朱高炽。

    “难怪我这大哥能在靖难之役前夕让朝中大部分人都为他说好话,甚至还让朝廷将他们返回北平,仅他这份处世能力,前身斗不过他倒也不奇怪。”

    思绪间,朱高煦已经处理了多本奏疏,速度之快,让刚入武英殿理政的朱高炽三人略微惊讶,倒是朱允炆已经习以为常。

    朱高煦处理奏疏有着自己的思路,这是他奏疏处理快的原因。

    此前朱元璋便夸奖过他,当时朱允炆还有些嫉妒,但眼下三府嫡长入了武英殿,朱允炆反倒是有种幸灾乐祸的感觉。

    朱高煦能入武英殿是凭借自己的优秀,仅凭这点,朱允炆还是佩服他的。

    相比较之下,朱高炽三人就为他所不喜了。

    不过这份不喜他也没从脸上表露出来,而是自顾自的处理奏疏。

    要知道自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后,皇帝几乎要凭一己之力解决大明二百余府,一千二百余县的所有政务,每日需要处理的奏疏接近三百份。

    朱元璋精力充沛,不代表所有人都有他那么充沛的精力。

    朱允炆等人若是跟不上朱元璋的速度,那也是要被提醒,甚至训斥的,因此朱允炆和朱高煦手上工作很快,仅仅半个时辰便处理了二十余份奏疏。

    “陛下万岁!”

    辰时三刻,当武英殿门口响起唱礼声,殿内所有人纷纷起身,对着门口作揖唱礼。

    一身常服的朱元璋走进了殿内,仅是一眼便将殿内情况收入眼中。

    相比较朱高煦和朱允炆,朱高炽三人理政速度慢的可怜,桌上仅有八九本处理完的奏疏,显然还没有抓住处理奏疏的重点。

    不过朱元璋也并不觉得奇怪,毕竟谁都要有一个适应的时间:“平身吧!”

    他回应一声,便往自己的龙案走去。

    待他入座后,六十余本经过处理的奏疏被交到了他的面前,他也不多废话,拿起奏疏便开始阅览。

    这样的举动让朱高炽三人有些紧张,但朱允炆与朱高煦却在他入座后便坐下处理奏疏,丝毫不受影响。

    朱允炆不用多说,理政两年有余的他,早就习惯了武英殿内的氛围,而朱高煦前世更是当了七八年的社畜,自然不会被影响。

    见他们二人如此放松,朱高炽等人也小心翼翼坐下,而后开始聚精会神的处理奏疏。

    不多时,武英殿内便只剩下了奏疏的翻阅声与研墨声,偶尔还有一些端茶递水的声音。

    如此过了一个时辰,朱元璋便已经将他们先前处理完的奏疏处理完毕。

    在他面前,那六十余本奏疏被分到了左右,左边是他满意并通过的奏疏,大约四十余本,右边是他不满意的奏疏,大约二十本不到。

    朱元璋命人将不满意的奏疏交回五人各自桌案上,同时将他们刚刚处理完的奏疏搬回自己的龙案上。

    两个时辰的时间,朱高煦已经解决了手上的四十六本奏疏,因此他只需要将朱元璋批回的奏疏做出修改就足够了。

    不过,这个过程往往没有他的事情,因为他的理政观念与朱元璋的观念高度相似。

    他将事情分为轻重缓急,急一些的奏疏,诸如地方受灾之类的,朱高煦会先拨发一部分粮食赈灾,然后命令都察院官员前往当地视察灾情是否属实。

    只有确定了灾情属实,户部才会按照奏疏章程走赈灾蠲免的流程。

    至于不是那么紧急的奏疏,朱高煦则是如上一般,也让都察院走一趟。

    不得不说,这样的理政方式对地方官员处事不太方便,但却确保了事情的真实性。

    对于本就不信任文官的朱元璋来说,他就觉得朱高煦办的不错。

    但对于都察院的官员来说,他们就觉得朱高煦浪费精力,因为他的缘故,都察院最近一个多月外派的次数几乎翻了一倍。

    只要是县、卫级别的事情,朱高煦都要都察院从京城派京官下去核实,这在交通极为不便的这个时代来说,确实有些折腾都察院的那群御史。

    不过面对他们的不满,朱高煦却并不在意。

    尽管明代官员俸禄很低,但那是在明代中后期通货膨胀,以及朝廷以物抵俸的环境下。

    在明初,老朱给官员们的俸禄还是比较合理的。

    依照眼下洪武二十七年的官员俸禄待遇,如知县及都察院监察御史的俸禄是月支米七石,岁支米八十四石。

    按照今日米价折俸,约为月俸一贯余七百五十文,年俸二十一两。

    以今年的金银价来兑换,差不多是五两左右的黄金,是正常南京百姓三倍的年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