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八章 崛起的“波斯之剑”  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http://m.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四十八章 崛起的“波斯之剑” (第2/3页)

阿拉赫韦尔迪、杰拉尔部落首领塔赫玛斯普·汗·杰拉尔等诸多地方实力派,最后攻占了马什哈德,几乎全据呼罗珊地区。”

    “更让人头疼的是,帝国那位谋逆自立伪帝国沙阿的塔赫玛斯普王子在马赞德兰无法立足后,在手下的蛊惑下,跑到了呼罗珊地区,并很快与纳迪尔合流。他们双方打着帝国沙阿的名义,四处攻略,扩大地盘。就在我联军发起库拉河战役,大败俄军的时候,纳迪尔引兵攻入赫拉特(今阿富汗赫拉特省),击败了当地的阿卜达里人,并收降无数,从而进一步壮大了纳迪尔的实力。”

    “你们不要怀疑阿卜达里人会为纳迪尔效命,据俾路之和坎大哈两边传来的消息,尽管纳迪尔的征讨行动没有彻底击败或者制服阿卜达里人,但这些地方部族武装明显都是一群非常识时务的精明人物。他们选择投降,也愿意与纳迪尔结盟,除了想依附一个强者,来对抗他们的宿敌吉尔扎伊人外,不排除要利用当前整个地区的混乱局势,为自己的族人谋取一个泼天的富贵。”

    “阿卜达里的首领给纳迪尔和伪沙阿塔赫玛斯普二世赠送了许多贵重的礼物,同时也获得了对方许多荣誉称号和封赐。许多阿卜达里人直接进入塔赫玛斯普麾下效力,还有很大一部分讲波斯语的部族直接搬到了马什哈德周边,以示忠诚。在阿卜达里人的带动下,大量骁勇善战的阿富汗部落骑兵加入到纳迪尔的骑兵部队,迅速的扩充他的军队规模。”

    “哦,对了,我们之所以对纳迪尔如此重视,除了他占据了广阔的呼罗珊地区,交联阿富汗和布哈拉汗国,有日益发展壮大的趋势,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纳迪尔有一支花费重金蓄养的常备大军。粗略估算,他的核心军队人数规模在一万五千到两万之间,而且训练有素,战力强横,实力绝对不容小嘘。”

    文守言的话音一落,在场波斯将领均不由露出震惊的表情。

    搞错没?一个地方军阀头子,竟然还养了一支数万规模的常备军!

    这他娘的哪里是一个割据势力所能做出的惊人壮举。

    这么多年来,在齐国的整训下,帝国也仅组建了两万余规模的新军部队,剩下杂七杂八的数万步兵和骑兵,全都是根据战事需要,从各个省和地方部族当中临时征召而来。

    在往前推数十上百年,萨法维王朝的大部分军队除了帝国禁卫军和少量精锐卫戍部队是常备军外,大部分的部队也都是临时征召百姓和部族青壮入伍,许以抢劫战利品,待战事结束后,便解散回归各省村镇和部落领地。

    毕竟,养一支规模庞大的常备军,必须要支付诱人的军饷才能保证军队保持应有的战力,还要提供食物、被服、军械、弹药,以及各种备件来替换损坏或者丢失的装备,也要配备在波斯高原山地上长距离运送人员和装备的驮马牲畜。要是骑兵的话,还需要提供优质强壮的战马,足以在战斗中支撑士兵和武器。

    种种花费下来,养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那绝对要费老鼻子钱了。

    更不要说,在火器化逐步普及的时代,组建和装备一支全火器化军队,那耗费更是大到没边了!

    呼罗珊地区虽然人口众多,物产丰裕,但要是养一支数万规模的常备大军,还是相当吃力的。

    纳迪尔怎么做到的?

    齐国人该不会为了引起帝国的高度重视,加大购买他们的军械物资,故意夸大纳迪尔的实力吧?

    俄罗斯人的数万大军都被我们击败了,高加索地区诸多小国和部族势力也都匍匐于帝国威势之下,隔壁的奥斯曼帝国也在帝国大军的威慑下--当然,也有齐国人的外交斡旋,陆续撤出了西部边境地区,曾经桀骜不驯的阿拉伯人主动向伊斯法罕表示自己的忠诚,诸多割据一方的总督和军阀纷纷向帝国沙阿献出他们的降表,承认中央的威权。

    在短短数年时间,帝国在驱逐阿富汗叛军后,迅速平定了帝国南边和西边广大省份和部落武装发动的割据叛乱,将一个摇摇欲坠的帝国重新扶立起来,避免了亡国灭族的命运。

    更为难得的是,在东征西讨地方叛乱和抵御外敌入侵的过程中,帝国军队得到了锤炼,不论是领兵的将军,还是作战的士兵,都逐渐重拾了昔日帝国的荣耀和信心。

    更别提,在帝国的身后,还站着一个强大的齐国,引领着帝国军队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建立起无比的自信。

    纳迪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