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93章 秦子著西游,细说红尘事(8k)  长生从聊斋开始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http://m.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93章 秦子著西游,细说红尘事(8k) (第3/3页)

。”

    王夫子大是惊骇。

    “此等人怎么能做太宗文皇帝,那满朝文武当真无耻。”王夫子气得怒发冲冠。谥号是身后事。自然和满朝文武有关系。

    这等恶行,至少不该上太宗文皇帝的谥号才是啊。

    秦川笑道:“王夫子莫气,史官记录了他这些事,可见他本人如何了。”

    王夫子点头,“这等事能流传下来,即使史官直笔,也足见其磊落。其中缘由,还请秦子细细道来。”

    “古人云汉书可以下酒,此时岂能无酒乎?”

    顾亭林搬了桌子凳子进来。

    众圣殿里,开茶酒会。

    王夫子白他一眼。

    但此时无酒,难以尽兴。

    诸子最喜贤君圣道,肯定也想听。

    王夫子先斟满两杯酒,一杯敬史书岁月,一杯敬诸子百圣。

    秦川说起隋末的江山风雨,其时山河破碎,为一顶皇冠,引无数英雄折腰。

    然后缓缓引出王夫子想了解的贞观皇帝李世民。

    其人四岁时,家里来了一位自称会相面的书生,对其父李渊说:“您是贵人,而且您有贵子。”当见到李世民时,书生竟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岁时,必能济世安民。”李渊便采“济世安民”之义为儿子取名为“世民”。

    王夫子赞道:“好个济世安民。”

    他见秦川开篇点题,心中愈发期待,这明明满手恶行的贞观皇帝,到底是如何济世安民。

    其既然为太宗,那么李渊当是开国太祖了?

    昔年天汉太祖起于微末,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

    这唐太祖竟有何过人之处,能比得汉高?

    莫非与本朝太祖一般,武功煊赫。

    秦川又说到李世民十七岁时,隋炀帝在雁门被突厥包围,李世民响应招募去救援,隶属于屯卫将军云定兴。将要出发时,李世民对云定兴道:“一定要携带旗鼓来设置疑兵。再说始毕可汗全国的军队敢于包围天子,必定是认为国家仓猝之间无人救援。我们张大军容,让军旗连绵数十里,夜晚就让钲和鼓声互相呼应,胡虏必定认为救兵已大军云集,就会望军队扬起的尘土而逃遁了。不然的话,敌众我寡,他们全军来战,我们必不能应付。”云定兴采纳了李世民的建议,并将军队驻扎在崞县,突厥侦察骑兵飞马报告始毕可汗道:“隋朝大军已到。”由此突厥解围遁逃而去。

    王夫子听到后,露出赞叹佩服之色。

    顾亭林一口酒下肚,赞道:“此人年方十七,竟有韩白之奇策,天才也。”

    他自己也是天才,秦川更是天才中的天才。

    但李世民用兵之奇,实在让他叹服。

    出奇策,并能一次功成,如何不让人佩服。

    秦川继续说着故事,他说道李世民十九岁入关灭隋,二十岁统兵三万灭拥兵二十万的西秦。二十二岁率领八千人打败宋金刚

    二十三岁岁凭借数千精骑,大破窦建德和王世充十万大军,虎牢关一战擒双王,统一北方。

    其中秦川还说了一件小事:

    “李世民曾带着四人靠近窦建德的大营刺探敌情,其中有一个是他的铁杆心腹尉迟敬德。

    李世民对尉迟敬德说:‘我拿着弓箭,伱拿着长枪跟着我,就算他对面有百万之众,又能奈我何呢?’然后又说:‘对面看见我,马上逃,这才是上策。’”

    顾亭林又浮一大白。

    “如此年轻气盛,胆略惊天。有冠军侯之风采。”

    秦川微微一笑,继续娓娓道来:“李世民主动暴露身份,抬手一箭射死对方大营的一个士兵。于是敌军派出几千骑兵追击。

    李世民身边的士兵,除尉迟敬德外,皆脸色大变。李世民却从从容容说:‘你们先走,我和尉迟敬德断后。’”

    王夫子不由道:“其以万金之躯,轻涉险地,可谓冒失。但为手下人断后,可谓大仁。”

    有大仁的人,先人后己。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王天下者,连身边仆役之命也是爱惜的。

    顾亭林补了一句:“命贵而犯险,非为己也,为天下也。”

    秦川继续说了后面的事,原来李世民早就设下埋伏,一路走,一路射击对方追击的兵士,仿佛放风筝一样,将对方钓到埋伏圈里。

    其以身为饵,伏击追击的数千骑兵,将其杀得大败,挫折敌军锐气。由此,为一战擒双王,埋下伏笔。

    然后秦川一路述说李世民的军功。

    直到其封为天策上将,封无可封。与太子和齐王,势若水火不容。

    王夫子听到之后,怒道:“这天下竟是秦王打下来的,那李渊何其愚蠢。为何不让秦王做太子。”

    虽然太子是嫡长子,可秦王谥号为太宗,名为守成,实则开拓之祖。

    李渊虽为开国之祖,但一直都在后方,破长安后,平定天下,居然没有领兵过一次。

    差汉高太远了。

    他没想到,李渊能成开国之君,居然最大的原因是儿子能打。

    当然王夫子不否认李渊前期起兵的作用,而且本身声望也确实为统一天下打下了基础。

    但这作为开国之君的功业是远远不够的。

    他上他也行。

    顾亭林和王夫子都是见识深远的人,他补了一句:“太子之祸不在秦王,在李渊。李渊这是猜忌李世民,以太子做棋子,与其厮杀啊。帝王平衡之心,用在开国功业最高的人身上,李世民若退,则手下人亦是不肯,执意后退,至多有韩白之下场,难免一死。”

    王夫子叹息道:“玄武门之变,着实不可避免。”

    顾亭林摇头,“这一战的关键,绝不在玄武门。至少玄武门绝非政变的开头,只能是收尾。”

    王夫子也反应过来,拍手道:“不错,当先擒李渊。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囚慈父于太极宫,原来如此。”

    两位当世大儒,一叶落而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猜出了玄武门之变的始末。

    当是李世民先入宫,控制了李渊,将那些护卫都换成自己人。

    后面才有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

    果然秦川先讲起秦王夜入太极宫,李渊此前想让秦王去洛阳建立天子仪仗,做另一个太子。但李世民对李渊说出一句话,

    “陛下,我决定了,今天只有一个太子。”

    好一个“我决定了”。

    人主之雄,跃然眼前。

    再跟梁帝一对比。

    王夫子和顾亭林相视一眼,摇了摇头。

    后面自是玄武之变,尉迟敬德满身带血去见了李渊,说太子和齐王都死了。其中笔墨,不必多言。

    皇家残酷血腥而已。

    王夫子:“虽事出有因,终究是大恶事,其心不平。当以千秋功业,洗涮罪孽。”

    秦川于是说了贞观之治。

    王夫子来了兴趣,问大唐刚刚经历战乱,一统天下不久,贞观皇帝上位不过几年,如何能反击草原蛮族,追亡逐北。

    要知道天汉一统,到反杀匈奴王庭,足足经历了六七十年岁月、几代人的积累。

    秦川于是说了唐朝的制度。

    唐朝打仗不是亏钱的买卖,反而是赚钱的行当。

    其灭一国,极尽搜刮之能,而且会派兵驻扎镇压。边军强悍,远胜过中央军。

    以战养战,虎狼也。

    其对内修文,对外征服称霸,贞观皇帝才有天可汗之名。

    王夫子:“既以此兴,当以此亡。”

    “但对外扩张,行霸道之事,倒是好过对内镇压,维系太平。”顾亭林接着说道。

    “确实如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能不那么苦,有上升之途径,已经很好了。”王夫子叹了一口气。

    大同小康之事,三代之盛世,不过是儒家描绘的画饼。

    哪里真正有过。

    秦川看出他的心思,笑道:“好一点也是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其志未竟,其道未绝。”

    “理当如此。”

    “秦子,何时才有那盛世?”

    秦川沉吟良久,

    “当人人觉醒之时。”他顿了顿,补充一句,“方有可能。”

    顾亭林感慨,“有这可能也是好的。”

    两人大醉,秦川在众圣殿里坐定,天书飞入怀里,其光大盛,仿佛日月入怀。

    …

    …

    大唐贞观元年,长安远郊。

    一座倾塌的山门,一座废墟般的道观,一座年轻道人模样的神像,一把古剑,一盏灭了许久的青灯。

    其神有名:

    “玉宸道君”。

    感谢科学家的岁月流淌着孤独的打赏。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