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八章:战略会议(下)  华娱之光影世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http://m.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十八章:战略会议(下) (第1/3页)

    杨小蜜的眼睛亮晶晶的,含笑看着王寻。

    她特别喜欢看王寻讲话,一旦讲起有关电影的事,真是神采飞扬。

    王寻双手撑起桌面,眼睛微眯,目光直视汐姐,浑身散发出摄人气势,微微张开嘴,仿佛声音在声带处转了几圈才不情愿地发出,极其慵懒:“汐姐,还真不是危言耸听。

    如果华国电影市场的主流一直是艺术片,那就真的很危险!

    你看看上半年的电影报告,好来坞引进片票房比例超过70%。

    电影产业报告里面有一个特别的数据,70%的观众认为好来坞电影好看,认为国产电影好的只有17%,认为华国电影质量低劣的占46.6%。

    如果不是有名额限制,我们的市场早被好来坞占领了。

    如果这样继续下去,我想请问还有华国电影吗?”

    汐姐别看年轻,但是在电影圈沉浸有几年了,明显不是个轻易被人说服的人。

    她眉头微蹙,摇摇头:“王寻,如果我们不拍电影,不拍商业大片。

    好来坞会长驱直入,华国电影就死掉了。

    我觉得你这说法有点蛊惑人心的味道。

    你看乌导的爱情片就很卖座啊,还有第六代导演在国外还是很有市场呢?”

    王寻摇头苦笑:“第六代干的那些事咱们另说,就说乌导这样的导演有几个?

    你不工业化如何培养幕后团队?

    如何培养导演队伍?

    就靠那么几个导演来抵抗好来坞入侵吗?”

    汐姐撇撇嘴,不以为意地道:“互利共赢嘛,咱们有院线怎么样都是赚钱。”

    李红若有所思,轻轻敲打了几下桌面,澹澹道:“王寻,我明白你说的意思。

    有没有例子说一下比如哪个国家的电影市场死掉了?”

    王寻心里无比感谢亲妈,他笑着道:“妈,你问问小姨,弯弯电影怎么死掉的?

    就是因为艺术片成了市场主流。”

    杨春玲无奈苦笑,揉了揉太阳穴,叹了口气:“丽芳之前做过一个市场调查报告。

    湾湾电影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过路线之争,侯孝贤为代表的导演他们走艺术道路,另一派要学好来坞。

    最终侯孝贤他们赢了,成为市场的主流,最终导致也湾湾电影的崩盘。

    当然在这里面有很强的政治因素,自从72年湾湾被赶出联合国,湾湾方面就拼命想要在各种国际场合露脸,李登灰上台后搞去华国化,体现在电影上,也是想获得三大电影节的认可,在国际上露脸。

    能入围三大电影节的都是艺术片,因此湾湾方面推出辅导金政策后,扶植的全是艺术电影,并且对于要参加国际影展的艺术电影大力支持。

    这样一来,艺术片成了市场主流,在电影节频频得奖的同时,成为只给少数精英看的小众电影。

    最终湾湾电影被湾湾观众抛弃,整个电影产业彻底崩盘,每年电影产量从100多部,变成了现在的10多部。

    2004年弯弯本省电影只有15部,票房加在一起只有1500万,不及总票房的1%。

    国内现在也差不多,陆太郎那部《可可西里》在国外获奖的文艺片上映三天都没超过100万票房。”

    王寻点了点自己的太阳穴,补充道:“89年的《悲情城市》拿到了金狮奖,是侯孝贤拿到的最高荣誉。

    但是《悲情城市》确实是一个很不好的例子,因为当时的电影人被误导以为那是一个常态。

    不过这并不是艺术电影的错,是政策问题。

    湾湾才2000多万人,连最基本的电影工业都建立不起来,学好来坞是行不通的。

    我们内地的情况跟湾湾几乎是一样的,张一谋导演的《红高粱》拿到金熊后,无数导演就是冲着国外奖项去的。

    第六代导演群体有一学一,让艺术片成了主流。

    但是我们跟湾湾不同的是,我们这边对好来坞电影卡得比较紧,不像湾湾大门洞开,对好来坞没有丝毫限制。

    否则我们的遭遇也跟湾湾电影一样,整个产业崩溃!”

    汐姐摆了摆手:“但是侯导的名字,已经写进电影史。

    五十年后,他们的名字还会在,他们的作品会成为代表这个时代的华人骄傲。

    到那时候,一时一地的票房得失,谁还会在意呢?”

    王寻冷笑反驳道:“一时一地的票房得失?

    事情没那么简单的。

    现在湾湾年轻人看好来坞电影,看核国电视剧,喜欢核国明星。

    汐姐,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湾湾的年轻人成长起来后,不会以华国为荣,不会是华国人为荣。

    而是以核国为荣,甚至恨不得变成核国人!

    我们内地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年轻人看好来坞电影,看核国动漫,看偷国电视剧。

    如果这么发展下去,华国文化怎么办?

    我们这个民族多灾多难,能够走到今天靠的是什么?

    是我们的文化。

    想毁灭一个民族,就先毁灭其文化!

    如果我们的后辈不以我们的文化为荣,那我们这个民族就失去了凝聚力!”

    汐姐微微抖了一下,脸色变成惨白色,但依旧嘴硬道:“我并不反对商业,是反对过度商业化。

    香江电影辉煌一时,号称东方好来坞。

    但香江电影过度商业,跟风特别严重,最终导致整个香江电影崩盘。

    现在我们内地也这样,李按的《卧虎藏龙》火了,于是就有了《英雄》、《十面埋伏》,吟诗小达人导演也准备拍《无极》。

    乌尔善的《脑海中的橡皮擦》火了,一堆人跟爱情片,我们正在走香江电影的老路!”

    王寻点了点头,在20世纪90年代初香江电影的黄金时代,不少制作公司只图眼前票房,粗制滥造,而演员疲于奔命应付了事。

    在当时,一部电影常常半个月拍完,没有剧本,全靠临场发挥。

    甚至一部僵尸片成功,接着就拍100部僵尸片;一部英雄片成功,接着就拍100部英雄片。所以程龙说,越来越多的粗制滥造、跟风模彷之作严重败坏了观众胃口,也让电影必然走向死亡之路。

    跟风严重确实是香江电影衰落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真正导致香江电影崩盘的是本土市场太过狭小,严重依赖海外市场。

    偷国、弯弯市场曾是香江电影的主要出口市场,不过80年代后期港片泡沫化,湾湾观众对其兴趣大减,加上好来坞电影入侵,90年代香江电影先是丢掉了偷国市场,紧接着又丢掉了湾湾这个最大的外埠市场。

    失去外埠市场,而香江电影的制作成本又居高不下,就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再生产,因此整个市场迅速崩盘。

    王寻重生这么多年对香江电影有些研究,笃定地说道:“香江电影确实是一个教训。

    不过好来坞也跟风,但绝对不会这么一窝蜂地上。

    好来坞六大电影公司对电影有科学的市场需求分析和评价体系,而这个是我们最缺乏的。

    因此我们必须向好来坞学,建立起我们自己的电影工业。

    这非常困难,可能需要一二十年,但我们必须这么做!”

    汐姐开始犯难,王寻这一番话确实给她说得云里雾里,语气一软疑惑问道:“这不应该是我们一家公司考虑的问题,而是所有从业者应该一起考虑的问题。”

    王寻云澹风轻地朗声道:“我们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样利益才能最大化。

    不只是电影工业化,电视剧产业春燕也要投入。

    而这一切国外已经给我们组织好语言了,叫ip。”

    李红支着下巴来了兴趣,率先问道:“儿砸,什么叫ip?”

    王寻朗声道:“iual property,知识产权的意思,就是内容,有流量有开发潜力的内容。

    这个内容它富含了巨大的开发潜力,可以跨界产生价值的内容,就叫ip。

    比如说《西游记》,这是个大ip。

    它不仅书很畅销,连环画畅销,动画片畅销,电视剧畅销,甚至还可以做《西游记》里的玩具周边,还可以开一个以《西游记》为主题的游乐园。

    大家看,就一个《西游记》,它产生多大的产值?

    这就是ip。”

    李红点头道:“这就是电影工业化吗?看来这个ip才是核心啊。”

    王寻不禁感慨,他老妈这商人的嗅觉,不愧是能成为集团董事长的女强人。

    他解惑道:“电影工业化其实就是为了这个ip服务的。

    你们想想,这个盘子可以做很大,怎么做?

    比如我们以一本书为例,一本如果有上百万人读过,那它可以产生多大的能量呢?

    首先,这本书拥有了上百万的读者,这些都是潜在消费者。

    然后它可以改编成游戏、电影、电视剧甚至建成游乐园等等。

    变成了电影电视剧了,它可以产生上亿或数十亿的收入,比如像《指环王》那三部曲,每一部都在全球捞近十亿美元的票房。

    关键是不止票房,还有周边,光电影里那个魔戒卖了多少?

    这些只是个大概,大家想一下,这个盘子有多大?

    而且,一旦一个ip开发成功,基本上等于躺着赚钱。

    迪士尼开遍全球的游乐园呢,一年是多少收入?

    这也是ip生出来的产业,还有游戏呢?

    打个比方《诛仙》那本书,看过的人是不是会对诛仙游戏感兴趣?”

    丹超哥嘻嘻笑了下:“老弟,别透露咱们的战略。”

    王寻拍了一下额头:“哥,魔兽3那家公司暴雪好像要出网游了,别忘了去代理。

    对了,公司有多少现金流。”

    丹超哥耸耸肩:“去除分红的话,应该还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