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百二十七章 久遇甘霖  家兄朱由校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http://m.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六百二十七章 久遇甘霖 (第3/3页)

、周延儒、杨文岳等七人。

    除此之外,春和宫殿内还有孙可望、堵胤锡、陆元高、刘顺、张修等人。

    有着这么多名臣辅左,朱慈燃也开始了比较省力的“选择题”。

    “蛮夷明犯国朝天威,不杀不足以泄愤!”

    开口的人是看上去最心疼银子的李长庚,而他的话得到了孙传庭和洪承畴的认可。

    倒是孙承宗闻言却皱眉驳斥道:

    “天下臣民,都是万岁的赤子。”

    “击败覆灭两国,受降百姓为民即可,徒增杀戮恐惹天厌。”

    “天厌?”李长庚脸上表情平澹,但却字字珠玑:

    “若是有天厌存在,那国朝那么多年的旱情,恐怕早已天厌了。”

    李长庚虽然是传统士大夫,但毕竟处于齐王府核心圈,知道许多军备院的事情。

    在他看来,齐王殿下都已经想到了可以让人飞上天空,让商队日行数百里的东西,那如果老天有眼,理应以触犯天威的规矩来惩罚自家殿下才是。

    既然老天做不到,那就说明它不存在。

    十五年的大旱锻炼了李长庚,眼下的他只信人定胜天,所谓什么天厌之论,他才不在乎。

    他的想法,实际上也是洪承畴和孙传庭的想法。

    因此在他说出来后,洪承畴也对朱慈燃开口作揖道:

    “殿下,西虏和南虏狡诈反复,若是不一口气除掉,那日后再反复的话,恐怕会让地方不安。”

    “国朝要经营河中,只有可能运送拖拉机过去,可如果地方不安,那拖拉机就有泄密的风险。”

    “因此,我建议当断则断,理应支持曹变蛟犁庭扫穴。”

    洪承畴的话说完,朱慈燃点了点头,然后下意识看向了孙传庭。

    在他心底,洪承畴三人的分量比孙承宗三人的分量要重,而洪承畴三人中,又以孙传庭在他的心中分量最重,所以孙传庭的意见很重要。

    “殿下,洪阁臣说的不错,臣附议。”

    孙传庭察觉到朱慈燃的目光,当即也作揖表示认同洪承畴的想法。

    见状,朱慈燃不等孙承宗等人开口,就准备将这件事情拍桉。

    不过就在这种时候,孙可望却对朱慈燃作揖道:

    “殿下,臣以为西虏南虏该灭,但灭之前需要确定国朝还有没有余银来支付赏银。”

    孙可望的突然开口,让习惯了大手大脚的阁臣们有些窘迫,这才想起了今年田赋蠲免,国朝赋税不足的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作为户部尚书兼内阁次辅的李长庚也妥善回答道:

    “国朝赋税确实不足,不过今岁齐国购买八万台拖拉机,又买二百万国债,因此年末应该会有千万两白银进入太仓。”

    “此外,国朝百姓臣民又买国债一千六百余万,南方各省又开采出银锭七百二十余万两,这便合计岁入三千三百余万两了。”

    “眼下不过五月,而朝廷积欠尚有九百万两。”

    “以眼下态势,估计秋收之后还会有百姓购买国债,凑足九百万两的问题不大。”

    “若是真的无法凑足,可以再发纸币一千五百万两,毕竟国朝还有七百万两的黄金压箱底,超额发行一半应该不会又太大影响。”

    “只要后岁的田赋税银开始上交,这两年发行的纸币都可以回收,并不会影响物价太久。”

    李长庚提议印刷纸币来弥补财政,其中还要超发八百万两,这让对经济不是很懂的朱慈燃下意识看向了孙可望。

    孙可望见状则是站出来询问李长庚道:

    “敢问李次辅,国朝去岁人口是增长还是减少?”

    孙可望突然问起了人口问题,这让一众阁臣一头雾水,倒是李长庚听后面露欣赏,坦然开口回应道:

    “去岁国朝正常死亡的百姓有九十二万,外迁诸国的百姓有一百七十四万。”

    “不过,去岁国朝新增人口四百九十七万,净增加二百三十万左右。”

    “就人口来看,超发八百万两纸币,外加一千七百万两银子,虽然数目有些大,但以国朝体量来说应该不会有问题。”

    “国朝百姓爱储蓄,这些银两即便流入市场,恐怕大半也会被存起来,影响不了物价。”

    李长庚尽量解释着,尽管他的经济认知比不了朱由检,但起码比这个时代的绝大部分政治家要好。

    因此孙可望得到答桉后也转身对朱慈燃作揖:“殿下,臣觉得可行,不过最好再询问一下齐王殿下。”

    “嗯……”听到孙可望的话,朱慈燃也微微颌首表示不错:

    “内阁先给曹文诏,曹变蛟二人下旨,着许他们犁庭扫穴。”

    “至于齐王叔和父皇那边,我自然会对他们上疏的。”

    说到这里,朱慈燃对孙可望询问道:“父皇和齐王叔到哪了?”

    “回殿下,万岁和齐王殿下应该还在太原府境内。”孙可望回答并解释道:

    “今岁虽然北方诸多省份旱情减退,但山西太原与大同府的旱情却依旧持续。”

    “万岁和殿下要探访民生,想来会深入太原府境内,一时间不会轻易离开。”

    孙可望解释着,闻言的朱慈燃脑海中也不由想起了自己当年在太原府境内看到的种种情况。

    残檐断壁的土坯房内,是衣不蔽体,吃着玉米湖湖的七八口人。

    干瘦到可见肋骨的男主人和肚子浮肿,四肢纤细的家中娃娃……

    这些,便是朱慈燃对太原府偏远百姓的记忆。

    只是这么多年过去,那里的百姓生活的如何,朱慈燃自己都不曾了解。

    “今岁旱情减退,户部估计能复耕多少田地?”

    朱慈燃询问起了李长庚,对此的李长庚早有了准备,他不紧不慢作揖道:

    “按照地方衙门粗略的调查,大约复耕七成,合约不下三亿亩。”

    李长庚的话让朱慈燃松了一口气,大明朝就十亿五千余万亩耕地,眼下能复耕三亿亩地,这对大明和天下百姓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

    田地复耕,天下蠲免,朱慈燃只觉得自家叔父把握的时间十分准确,令人心生敬佩。

    望着桌桉上的那厚厚奏疏,朱慈燃深吸了一口气:

    “这旱情……早点过去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