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百三十二章 恍若隔世  家兄朱由校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http://m.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五百三十二章 恍若隔世 (第3/3页)

照老规矩,和刘顺一起绕着南溪村走了一圈。

    走在南溪村里,整个村的气氛显得格外宁静,没有喧闹的人群,只有一条笔直的水泥路不知通向何处。

    村民的民居错落有致,院落整洁干净,整体是用水泥石砌而成的院子,比起山西和陕西、河西的农村,南溪村给朱慈燃的第一反应就是富裕。

    他走了好几圈,借机到了一些村民家里取水。

    交谈间,他这才知道,这里基本上家家户户都饲养土猪、家禽,喂猪的饲料一半是稻谷的糠粉,一半是野外的猪吃草。

    每家院子,基本上都养着三五头猪,二十几只家禽。

    南溪村建设在村里干道的两边,院子背后就是菜地,再往远处就是稻田。

    远处,稻田里的稻谷已经收割结束,稻草被种田人捆绑成直立形状。

    菜园子里种的是青菜萝卜叶、红薯藤和大白菜等等蔬菜,绿油油的,足够一家人吃一两个月。

    “话说你们是干啥的咧?咋郑村官都跑去接你们去咧?”

    带着朱慈燃、刘顺参观院子的一个五旬老汉询问着两人,朱慈燃见状立马小声解释道:

    “不是迎接我们,是迎接镇长,我们两个是镇长让来打水,查访民情的,郑村官还在和镇长聊天呢。”

    “噢噢噢,知道了知道了,没什么大事吧?”老汉连忙点头,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

    朱慈燃摇了摇头,然后才说道:“就问问你们生活的怎么样,村官有没有难为你们。”

    “那我们回院里坐着聊。”老汉闻言,立马带着朱慈燃和刘顺回到了院里,给他们找来了两个小凳子,紧接着又去忙碌去了。

    他在做这些的时候,朱慈燃和刘顺走了一圈,打量着他的院子。

    这个院子占地四分(256平)左右,后院是牛棚和柴房,茅房。

    牛棚砌了两面墙,连着院墙一起挡住了三面,顶部是便宜的灰瓦,棚里有一头水牛和一头骡子,牛棚旁边的柴房里有数百个蜂窝煤,还有一大缸麸糠粉和一桶几十斤的豆料。

    这一幕让两人诧异的对视了一眼,似乎感叹着老人家的财力。

    不提院子和官府发放的耕牛、骡子,单单着柴房里的蜂窝煤和麸糠、豆料就价值近一两银子。

    二人接着向茅房看去,茅房是农村正常的旱厕,但旱厕后面连接着猪圈,猪圈用石板铺设,留有缝隙,方便清理粪便。

    在猪圈里面,老汉养着两头母猪和六七头小猪,而走出茅房后,拐角木头敲打的一排鸡舍里关着十几只鸡,叽叽喳喳的鸣叫着。

    来到前院厨房,厨房里也十分整洁,角落的水缸添满了水,可以容纳数百斤米的米缸盛满。

    除了厨房,前院还有一间主屋,主屋正厅左右两侧的偏房,除了这两件偏房,还有厨房对面的耳房可以供人休息。

    “先坐先坐,家里没什么好招呼人的,让二位见笑了。”

    忙完了一切的老汉招呼着两人坐下,并在两人坐下后,抬来一张小茶几。

    当着二人的面,他烧水泡了一壶粗茶,端来了一盘花生,然后才抱着自己三四岁的孙子等待两人问话。

    这一幕幕看得两人怀疑自己是不是来错了地方,以为自己来到的是江南。

    “张老伯,你们这里的人都是这样的布置和生活吗?家家都养这么多猪和家禽?”

    朱慈燃带着几分诧异询问,张老汉则是点了点头:“这几年基本都这样。”

    “现在村里家家户户有多少耕地?”刘顺好奇询问,张老汉则是不假思索回答道:“看人,陕西迁移来的移民,每个人是十亩。”

    “我家这边迁移来的时候,我老伴和我儿子、儿媳都在,发了四十亩地。”

    “后来我老伴死了,但孙子出生了,也还是四个人四十亩地。”

    “怎么不见大哥大嫂?”刘顺看了看四周,好奇询问,张老汉也解释道:

    “南边在修路,他们去做工去了,每日十五文工钱,除了农忙的时候,其它时候他们都在帮工。”

    “像您这样的一户人家,在村里多吗?地里每年能产多少粮食”朱慈燃询问着,手里也写着一些东西,就好像后世的采访。

    “多,过的比我们好的也有,差的人家也能有二十亩地,养三四头猪,地里每年产三百斤米不成问题。”

    张老汉的所有回答都不带犹豫,这就让朱慈燃大概了解了南溪村的情况。

    按照最差二十亩地,养三四头猪来说,亩产三百斤米的情况来看,除去赋税,南溪村一户人家每年的收入最少在十五两左右,如果夫妻两人打工,那能达到二十五两左右。

    像张老汉这样的家庭,算上儿子儿媳打工的工钱,年收入差不多能达到四十到五十两银子。

    这样的收入,对于朱慈燃他们自然不算什么,可当朱慈燃他们走过了山西、山西、河西之后,他们就知道这样的岁入有多么恐怖了。

    山西的百姓哪怕没有遭遇旱情,算上打工的银子,四口之家顶多也就能岁入十三四两银子。

    】

    眼下遭遇旱情,山西百姓四口之家的岁入,基本只能维持在七八两左右。

    陕西比山西稍好一些,但没有遇到大旱,加上打工也只能有十七八两银子,遭遇旱情的情况下只有十二三两。

    至于河西,实际情况也不过在十五两到二十两之间。

    这么一看,南溪村百姓简直太富裕了。

    “四川的村子也都和南溪村差不多吗?”朱慈燃好奇询问,但张老汉摇了摇头:

    “这都不一样,得看移民的地发在哪,有些去川东的,要比我们过的稍差些,一个月只能吃两三顿肉。”

    “两三顿肉……”朱慈燃有些咋舌,想起了山西连村官都只能白菜咸菜配米饭的生活。

    倒是刘顺从话里听出了不对劲的地方,不由问道:“那南溪村一个月能吃多少顿肉?”

    “我知道!”被张老汉抱着的孩童抢答式的回答:“每天一顿,晚饭的时候吃肉!”

    “每天一顿?!”朱慈燃和刘顺差点咬到了舌头,而张老汉也笑着点头:

    “村里每天每家杀一头猪,全村人吃,所以每天能吃一顿。”

    “家里的鸡鸭基本上是家里自己吃的,我家这里杀一只鸡能吃三天。”

    张老汉的话和表情不像骗人,但朱慈燃和刘顺还是不可置信。

    刚从山西、陕西、河西走出的他们,怎么也不敢相信大明百姓还能有每天吃一顿肉的时候。

    可是张老汉和他孙子的表情告诉了他们,这样的时候,在南溪村只是常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