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http://m.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1 (第3/3页)
这顿打不白挨,你猜我碰上谁了?”石臼说:“还能有谁,碰到公安民警了?不会那么巧吧?”玉兰说:“民警倒不是,而是双井居委会的芮迪华主任和她的同事小丁。多亏他们路遇相救。”石臼说:“是,是,世上还是好人多。”说罢又提醒玉兰:“既然人家救了你,咱们也该有所表示才对。”玉兰说:“我也是这么想的。改天咱俩一块到居委会看看他们俩,一来表示谢意,二来认认居委会的门,加深一下感情,以后有事好找他们。”石臼一边夸老婆有人情味,一边说:“后天就是中秋节了,咱们备一兜子生水饺,趁节日送去怎样?”玉兰说:“好啊。咱们除了送水饺,最好再买上一张大红纸,以咱俩的名义给居委会写封感谢信。”石臼甚为赞赏。两个人一边说,一边把倒在地上的三轮车翻过来,捡起散落在地上的炊具,推着就回去了。
车子没有坏,毁坏的坎具餐具稍加添补就齐备了。仅时隔半天,小两口就把卖饺子的三轮车再次推到了大街上,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又开心地干了起来。到了晚上,两个人不顾一天的劳累,专门调了一盆子三鲜馅,一个捏,一个擀面片,一直干到深夜,才把准备送给居委会的饺子包好。中秋节一大早,两个人就拎着两个装有生水饺的纸盒子和那张准备好的大红纸感谢信找到了居委会。
院里空荡荡的,喊了几句没人应。正在发愣,就见一个人从屋里出来了,玉兰没有迟疑,一眼就认出是小丁。小丁问了来意旋即就返回屋里,一会儿工夫就跟着芮主任出来了。玉兰迎上前,拉住芮主任的手,先把石臼介绍给她,然后又提起那天晚上被歹徒殴打的事,说了许多感激的话。石臼也不怠慢,忙把带来的饺子往小丁手里塞,说包了一点水饺,写了封感谢信,只为聊表心意。芮主任说不必客气,感谢信可以留下,水饺就不要留了,心意领了。玉兰不依,彼此推来让去,芮主任推不过,只好让小丁接下。遂又对玉兰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那天欺负你的几个小混混,已经被派出所抓起来了。”玉兰、石臼感恩戴德地说:“给您添麻烦了,真不好意思。”芮主任说:“今天你们来得正好,会议室正在召开中秋节外地打工人员代表座谈会,你们留下来先参加会,完了中午一块聚餐,共庆中秋佳节。”玉兰、石臼搞不清座谈会是咋回事,既然芮主任执意挽留,就糊里糊涂地进了会议室。
一进门,芮主任就给在座的十几个代表介绍说:“他们两个刚到荷阳,都是打工的,以后还望各位相互关照。”众人一起盯向玉兰和石臼,跟着就拍掌欢迎。安排两个人坐下以后,芮主任就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接着原来的话又说道:“今天是中秋节,由于路途遥远,大家没法回去和家人团聚。荷阳就是你们的家,希望大家在荷阳过得开心。”她讲完话就让大家发言,征求大家对居委会工作的意见建议。
座谈会一结束,居委会自备的酒菜就端进了会议室,宾主共同举杯,一片欢声笑语,温馨得跟一家人一样。喝罢酒,又端上来十几盘热腾腾的水饺。见大家吃得香,芮主任就问:“饺子吃着怎么样?”大家说:“非常好,非常好,地道的北方风味。真的没想到,居委会领导们还有这般手艺。”芮主任赶忙介绍,说:“饺子是玉兰、石臼包的,居委会可没这手艺。以后如果想吃,就到大街上的小摊上找他们,帮他们增增人气。”大家边吃边笑着说:“主任是在为玉兰做免费广告啊!”
饭后人都走了,玉兰、石臼仍然和芮主任站在院子里套近乎。院子的一侧有两口井,井旁立着一块古碑,碑上的文字斑驳模糊,不过文题倒还可以辨认:明永乐十四年夏河丘县令季光兴修水利碑记。旁边一块横卧的小石板,石板上刻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字样。玉兰觉得稀罕,忍不住走到跟前,站在井沿上伸出脖子往井底观看。井台是砖砌的,两口井的井台紧紧贴在一起,仿若隔着一堵墙的两个洞穴。井口直径不下三四尺,井里黑乎乎的,井底有水,闪出一团亮,圆圆的好像一轮明月。玉兰觉得好奇,问芮主任:“居委会冠以‘双井’的名字,莫非由此得来?”芮主任说:“是的。”石臼惊叹道:“两口井打在一起,宛似一对孪生兄弟,真的罕见。”玉兰感觉有点莫名其妙,问:“依水文地质原理,两口井分打在两处水源上,水源才会充沛。如此共用一处地下水脉,其中难道有什么来历?”
见玉兰如此感兴趣,芮迪华就指着古碑上残缺的文字,一边念一边就讲开了。
明朝永乐年间,荷阳已置县。不过当时不叫荷阳,称河丘县。由县改为荷阳市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有一年河丘大旱,县令季光徒步外巡,出城不远,就被数百农夫跪在地上拦住了去路。季光询问面前的一位长者为什么拦路,莫非皆是冤民?长者道,非冤非屈,是为旱情所困,生活所逼。季光环视四周,果然如长者所说,远近一片赤土,不见青苗。问那长者,为何不打井修渠,取地下水灌溉田地。长者说,井打了,但打不出水来。季光问有无其他办法。长者说,由此向南不出数里,有一片地方可以打出水。只可惜远水解不了近渴。季光灵机一动,说有水就好,多打上几眼井,多井汇流,通过渠道引到这边来,岂不就有水灌溉了?长者难为情道,打井修渠既要花费钱粮,又要占人田地,非黎民所能为也。季光说先莫言能否,请你带上我实地察看一下再作定夺。遂让百姓散去,季光随长者就去了。
走了数里路,眼前果然现出片片绿色。一个汉子正在井上拐着辘轳提水。季光走上井台,问那汉子:“水怎么样,够浇地吗?”汉子见是大官,慌忙跪地道:“井水丰盈得很,三架辘轳拐上三天三夜,也拐不干的。”季光欣然道:“假如紧挨着你的井再打上一眼,会不会抽干?”汉子顿了顿,说不知道。季光说:“不知道就试试,我来出钱出工,怎么样?”汉子犹豫了,不解其意。长者急忙上前将季大人介绍给他。季光说明来意,又劝那汉子不必担心,占地毁苗自会给他补钱。汉子不敢违拗,只得勉强答应。季光亲自坐镇指挥,速调来打井的人,紧贴汉子的旧井新井就动工了。长者等人疑惑,忧虑两口井打在一起,水源会供应不上。季光说他是在做实验,验证一下地下水究竟有多少,同时考证一下地下水走向,然后才能决定下一步打多少井,如何布局。众人心悦诚服,夸季大人做事内行。不出三天,新井打成了,两口井都安上辘轳,选了几条硬汉轮班拐水,一连拐了数日,井水水位竟然没有丝毫下降。季光十分高兴,遂从县里拨出钱粮,组织当地百姓,大张旗鼓地兴修水利工程。这些工程不仅当年让这一带的百姓受益,而且之后的数百年,工程一直都在发挥作用。
听了芮主任的介绍,玉兰、石臼不由得啧啧惊叹,赞赏县令季光体恤民情。
离开居委会,路上两个人还在议论,感叹今天不虚此行,让他们增长了不少见识,听到了许多从未听到过的信息,什么就业培训、工伤保险、购房、加入城市户口、子女入学入托、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融入大都市当好新居民等等。原以为来城里打工就是为了挣钱,没想到还有这么多的说道。
也就是从这天开始,两个人为自己设计了一个更大更远的梦——好好奋斗几年,干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等手里有了钱,然后就购房,生孩子,加入城市户口,融入大都市,做城里的新居民。他们再不打算回那穷山沟里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