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两百四十一章 名士来投  苟出一个盛唐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http://m.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两百四十一章 名士来投 (第3/3页)

   李晔目光落在长卷上,这还是他第一次看正规的科举试卷。

    按照李晔的要求,重时务策。

    唐代科举策问有三策,李晔简化为两策,一文一武。

    文题:关中疲弱,钱粮不振,人口不济,如何走出困境?

    武题:汴贼强逆,天下藩镇割据,朝廷困守关中,如何破局?

    其实文武二题都是一个意思,如何复兴大唐。

    李晔一一看了四人答论,皆是长篇大论,引经据典,还没标点符号。

    不到一炷香的功夫,李晔眼花缭乱,还是让他们粗略讲解一下。

    四人的武题都是攻取蜀中的老路子,大同小异。

    蜀中向来都是关中的后花园,李唐宗室动不动就“南狩”成都。

    因此蜀中也就成了大唐臣僚心中的怨念。

    主要不同集中在文题上。

    简而言之,崔谔主张降低税赋,吸引关东百姓入关。

    赵观文主张以朝廷的名义鼓励嫁娶,生一子赏十鸡,二子赏羊,三子赏猪……

    杨赞图主张以圣人教义,化蛮夷为唐人。

    崔源照最有意思,立足点不在人,而是税,主张取消二税制,只收秋税,且只收粮食,并取消各州各县私自摊派的杂税,藏富于民,则人口自然滋茂。

    唐朝是没有探花和榜眼的,只有状元,因此竞争极为激烈。

    崔源照和杨赞图的策论最符合李晔的构想,不过看着两个崔家人,李晔不得不委屈崔源照了,“杨赞图为状元,崔源照为榜眼,赵观文为探花。”

    李晔发话了,三人也就没什么可争论的了。

    崔谔虽然没入三甲,但也是排在第四的进士,足以光耀门楣了。

    剩下的十七份试卷,李晔大致看了一下,文题差不多就是这四人的路数,只是没有四人分析的细致透彻。

    至于武题,基本都是取蜀中,仿佛标准答案一般。

    科举有八百多人,李晔还真不信全部都是这个,下令将试卷全部取来。

    这一下苦了殿中三人。

    不过皇帝的命令谁敢违抗?

    过不多时,刘全礼就带着四个宦官取来试卷。

    “陛下,这四个内官都是识字的。”刘全礼道。

    李晔心中一动,面上却不露声色,“好,让他们一同审阅,只要不是攻打蜀中的,全部挑出来,刘全礼,朕记得你也识字,你也跟着一起挑选。”

    刘全礼恭敬道:“奴婢遵命。”

    李晔盯着刘全礼的后背看了许久,这么一个不要钱,不要官,用心办事,体恤上意的太监在身边,想想还真踏马的可怕。

    这也是为什么李晔敢用韩全晦,而不敢用他的原因。

    难道他想学习张承业?

    身为皇帝,必须保持警觉啊。

    李晔觉得自己越来越像个有作为帝皇,不好女色,一本正经的投入到复兴大唐的伟大事业中。

    李晔一边优哉游哉的喝茶,一边自我感觉良好。

    人多力量大,一个时辰后,七张卷子被挑了出来。

    李晔一一过目,只看武题,第一张主张投入到昭义乱战之中,李晔直接揉作一团。

    第二张主张取荆襄为己用,还大骂赵匡凝蔡贼出身。

    李晔恨不得把这人抓起来吊打一顿。

    第三张取唐州。

    唐州与均州同属南阳盆地,富庶自是不必多说,有钱有粮有人,说实话,李晔也想打,但正如陕虢偏离了梁军的力量核心,唐州同样也偏离了唐廷的力量核心,吃力不讨好,现在唐州聚集了葛从周、王重师、刘知俊等猛将,李晔想啃也要看看自己的牙硬不硬。

    第四张都是挺有创意,打开是参考了冯行袭借道荆襄的策略,提议攻取荆南、鄂岳、湖南。

    这……步子迈的太大,容易扯到蛋。

    第五六两张差不多都是攻打唐州,取其人口钱粮。

    看来朱温得罪的人不少啊,快成公敌了。

    看到第七张的时候,这一笔字写的真磕碜,简直像是刀子划在纸上的,大开大阖,跟李晔的字也差不了多少,估计主考官们看了这笔乱字就没了胃口。

    但内容却让李晔眼前一亮,东守西攻,经营朔方,大军全线西进,恢复河陇!

    终于、终于有人跟自己内心潜在的想法一致了。

    若要军中一些头脑灵光之人写出这样的答案不难,毕竟内部人士,从几次李晔出兵的方向不难推测。

    打河中、洛阳、陕虢,是要脱离与梁军的纠缠,积蓄实力。

    积蓄实力干什么?

    士子们受传统思维的局限,第一个想到的是蜀中,毕竟秦、汉、唐都是按照这个路线走,而且都成功了。

    所以能跳出这个局限的人,就相当有眼光了。

    李晔连忙撕开糊名,一个陌生的名字,汪士凡。

    李晔不记得唐末有这样的牛人啊?

    在看这个名字,李晔心中一震,汪士凡,王师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